4 七大風場是最佳開發區域
依照江西省風能資源進行詳查和評價的成果,規劃出鄱陽湖區主要風場以及高山山地17個風場,經綜合考慮江西省風能資源狀況及風場的地形地貌特征,氣象部門提出了風電開發建議。江西省風能開發最佳區域大致可分為7個風場,即:皂湖風場、老爺廟風場、長嶺風場、沙嶺風場、松門山-吉山風場、大嶺風場和磯山湖風場。
江西省風能資源較佳開發區域位于一些山地、湖道淺灘以及包含白沙洲、小鳴咀(統稱為鄱陽縣風場)以及軍山湖的鄱陽湖南部大湖體,山地風能資源可考慮采用分散式開發。
5 雷暴積冰影響風電場建設
該詳查和評價結果還首次對江西省風電場建設的主要氣象風險進行了分析。評價結果顯示,影響江西省風電場建設的主要氣象風險是雷暴和積冰,而風機葉片結冰及輸電線路結冰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江西省屬于雷電發生頻率較高的地區,近50年全省雷暴約為49~70,山地多平原少。但近幾年來,鄱陽湖區雷電發生頻繁,占全省雷電總數的31.81%。積冰日數呈U型變化,一般從11月份開始出現,4月份基本結束,1月~2月為高發月份。
氣象部門建議,開發建設風電場要安設完備防雷裝置;在應對風電開發中的積冰風險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在風電場建設之前,與氣象部門相結合充分論證所在區域的最大可能結冰厚度;其次,風機選型時應充分考慮抗覆冰能力強的風機;最后,有針對性地研發除冰技術及制訂應急預案。
6 眾多風電項目列入“十二五”
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有關負責人說,此次詳查和評價的成果已被省發改委認可和采納。同時,氣象部門大部分推薦場址已列入地方風電發展規劃。更重要的是,以本次詳查和評估工作成果為基礎,省發改委正在制定“十二五規劃(風電篇)”。
11月,老爺廟風電場實現并網發電,是鄱陽湖繼磯山湖、長嶺、大嶺風電場之后第四座建成且并網發電的風電場。江西省提出,“十二五”期間,充分利用江西在中部地區的風能資源優勢,以鄱陽湖陸地以及九嶺山、武功山等高山風資源較好區域為重點,集中建設一批風電場,適時啟動鄱陽湖淺灘風電開發,同時積極推進一批風電項目前期工作。
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江西省已有20多個風電項目列入規劃,分布于九江、贛州、吉安、宜春、上饒、萍鄉、南昌、撫州等地,風電場建設地涉及淺灘、陸地和高山。不遠的將來,南昌無風電場的空白將被填補。
江西省提出的風能資源開發目標是:至2015年,江西省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至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70萬千瓦以上。
7 風能資源可緩解電煤緊張
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有關負責人表示,風能資源的開發可以彌補江西省能源資源不足,改善能源結構,降低電煤運輸對鐵路和公路造成的交通壓力。風力發電與相應裝機容量的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可為國家節約大量標煤,減緩溫室氣體和導致酸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從而緩解溫室效應和污染,促進可持續發展,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
江西省風能資源一般夏季較少,冬春季較多,專家建議夏季用電高峰時仍應增加火電調配輸送,而冬春季時以風電資源緩解用電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