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萬千瓦以上區域性多風電場的監控與智能化管理。
2、15萬千瓦海上及潮間帶風電場,包含單機容量7MW級風電機組。
3、風、光、水、儲等多能互補發電系統。
4、分布式發電直接應用系統。
(四) 成果轉化類
銜接“十一五”已有成果,結合“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以整機制造作為重點,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轉移到整個行業,改進風電產品生產制造工藝,提高風電產品性能和可靠性,降低風電開發成本。
成果轉化技術的主要方向如下:
1、7MW級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基地。
2、耐低溫、防沙塵、抗災害性大風、防鹽霧及適合高原地區等符合我國環境條件風電機組的產業化基地。
3、將新開發翼型族應用于1.5MW及以上風電機組葉片。
4、將獨立變槳技術在3.0MW及以上主流風電機組上進行規模化應用等。
(五)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建設國家級風力發電公共數據庫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國家級公共研發與試驗測試中心,研究風力發電測試技術,建立和完善各類風電標準、檢測與認證體系,建設風力發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聯盟及產業化基地,推動我國風電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風電技術進步,提高風電機組效率、性能與可靠性,提升我國風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1、公共數據庫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
研究建立我國不同環境、地形與電網條件下風電機組的運行狀況、故障以及翼型、標準、專利等各個方面的公共數據庫,為我國風電機組設計及優化提供基礎數據依據;建立風電公共信息服務中心,收集、分析、發布權威信息,推動數據與信息等資源的共享。
2、標準、檢測與認證體系建設
建立完善符合我國具體環境條件、地形條件與電網條件的風力發電標準體系,建立、完善大型及中小型風電產品檢測與認證能力,加強檢測認證機構能力建設,統一規范認證模式,建立完善的風電設備認證軟件工具系統,有效推進并嚴格實施風電產品檢測與認證工作。
3、技術創新平臺建設
建設風力發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聯盟以及產業化基地等技術創新平臺,能夠加快新技術和新設備從設計、開發、驗證、成果轉化和推廣的進程,為風力發電技術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六) 人才培養
風力發電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新技術,與眾多學科有交叉,涵蓋氣象、材料、空氣動力學、控制與自動化、電氣、機械、電力電子、檢測認證等多個專業領域。目前我國風電人才嚴重匱乏,尤其是風電機組研發專業人員、高級管理人才、制造專業人員、高級技工以及風電場運行和維護人員。因此,“十二五”期間必須重視和加強風電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從研發、設計、制造、試驗到標準、檢測認證、質量控制、管理、運行維護、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的人才,為我國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支撐。
加強風能科技研究與產業化領域各類人才的培養,著力培育和建設一批專業技術過硬、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教育單位設立風能相關專業,加強學科建設,培養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設立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加大海外優秀人才和智力資源的引進;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引進的優惠政策、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穩定人才隊伍;積極鼓勵和推薦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研究計劃、并在國際組織機構任職,提升國際影響力。
1、加快培育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團隊
依托風能領域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加大風電學科或學術帶頭人的培養力度,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培育一批專業技術過硬、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團隊;進一步完善高級專家培養與選拔的制度體系,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提高風電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