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場工程前期工作包括風能資源評價、風電場工程規劃、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工作[1]。風電場前期現場考察旨在為測風選址、宏觀選址、項目遴選、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提供基礎性的參考依據,重點對場區的風能資源、開發條件、開發方案等進行現場踏勘。它對風電項目的合理性開發、前期基礎性研究、投資價值最大化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性作用。本文主要針對如何高效順利的完成風電場前期現場考察任務而展開,從五方面探討風電場前期現場考察的要點。
一、準備工作
考察前準備工作是考察人員高效完成考察任務的前提條件,主要內容有:
1、取得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與配合
開發單位應與發改委(局)、市(縣)政府、國土部門、林業部門、電網公司等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協調,取得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及配合,為順利開展風電場考察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開發單位首先要向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收集必備資料,為后期取得省/地方發展改革委員會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批復做好準備。
表1:需政府部門和單位支持和配合的主要收資內容
2、梳理資料并初定考察內容
考察前需盡可能收集并梳理的資料主要有風電場區域示意圖及范圍坐標,總體規劃報告,電網規劃圖,地形圖、土地利用規劃圖(耕地、林地、農田),或存在的自然林、旅游、文物等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的坐標范圍,以及風電場區域內有無軍事設施、壓礦、村莊、墳地,用地是否可能涉及兩個縣級及兩個以上的行政區,有無與建設風電場沖突的項目等敏感性因素等。
結合梳理的資料,明確風電區域位置、范圍以及風電場范圍內及周圍區域的地形、地貌。提前在地形圖上將預選出的升壓站、初步風機排布、道路、線路、臨建及敏感因素點等的位置粗略標注出來,根據標注情況一一實地考察,判斷分析相應預選位置的可用性、可行性。
3、擬定多個考察路線
我國風電場地形復雜,在平原、丘陵、山地、高原上均有分布,但多數風電場處于偏僻地區,路況較復雜——有的風電場在Google Earth或地形圖上標示有路,實地踏勘時可能會遇到受山體滑坡、泥石流自然災害影響或其他原因的封路情況致使考察道路無法通行;有的道路不僅崎嶇難行,甚至需要考察人員斬荊披棘踏出一條新“路”。因此在考察前,面對路況復雜的風電場,建議考察人員提前通過Google Earth或地形圖上制定兩個或以上的考察路線,以便應對無法預料的突發情況,提高現場考察工作效率。如考察路線擬定為:氣象站—政府部門—現場—臨近風電場—接入站,或者政府部門—氣象站—接入站—臨建風電場—現場。
4、考察人員準備到位、所需設備調試就位
由于現場具體情況不明,不能預料到考察時可能面對的困難,因此考察人員應提前對自身的裝備做好準備。建議準備藥品,食物、水、雨傘等防護物品,在著裝上,也應穿類似于沖鋒衣、登山鞋等方便舒適的服裝。
為以防萬一,出發前需對各個設備調試無誤、準備就緒。主要設備有GPS、羅盤、手持測風儀、相機、對講機等。GPS可根據掌握的坐標情況定位到具體位置,而且每到一個考察點,需隨時利用GPS定位打點;羅盤在考察時用來辨別方位,防止迷路情況發生;手持測風儀檢驗當地風況情況;相機可對選點位置及周圍環境進行拍照記錄。考察時隨時記錄每個考察點的路由軌跡、地形地貌變化及植被情況等,并盡量保持手機暢通,對信號差的地區,還需隨身攜帶對講機,方便考察人員隨時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