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半導體照明材料。
依托三安光電、彩虹集團等重點企業,重點攻克半導體發光二極管用外延片生長技術、芯片制造技術,半導體照明用長壽高效熒光粉材料技術,重點突破4-6英寸砷化鎵、磷化銦單晶、MO源、外延片、散熱器件、熒光粉等LED關鍵材料,開發以藍寶石、碳化硅襯底的氮化鎵基第三代(高溫寬帶隙)半導體材料。
重點發展大功率、高亮度彩色和白光LED芯片,延伸開發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產品。在信息家電、汽車、道路交通等領域,積極發展城市景觀照明、道路和交通指示、室內外裝飾照明、全彩大屏幕顯示、液晶電視用LED背光源、手機LCD背光源、汽車頭燈和尾燈、數碼相機閃光燈等半導體照明下游產品。加快建設三安光電蕪湖光電產業化項目和合肥彩虹藍光LED項目,把蕪湖、合肥打造為全國最大的LED全產業鏈集聚區。
(六)公共安全產業
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電集團38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重點高校和科研單位,圍繞公共安全產業一批核心技術和專利產品,加快交通安全、生產安全、反恐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等領域技術成果產業化,建設合肥公共安全產業集聚區。到2015年,公共安全產業產值超過400億元。
1、交通安全。
以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為主體,開展汽車電子、衛星導航、通信雷達、光纖通訊技術、車輛電控技術、鐵路智能運輸調度技術、研發智能交通系統信息采集和處理設備。
重點研發新航行系統空管S模式二次雷達系統、城市實時交通信息發布與動態導航系統、城市智能交通系統、“一體化”交通快速救援系統、城市交通擁堵狀況實時分析及服務系統。發展復合網絡型道路駕駛自動考評系統、科目道考系統、視頻輔助行車安全系統。支持數字化大橋、高智能電子警察、汽車安全電子產品、非接觸式疲勞駕駛實時監控裝置、汽車用防止交通事故發生的智能化裝備研制。推進城市全景監控攝影設備產業化和鐵路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
2、生產安全。
應用電力安全、新型防雷過電壓保護材料與技術、大型壓力容器設計及壽命預測關鍵技術、安全生產監控技術、礦井安全生產信息技術、應急通訊指揮與救援技術、火災探測報警應用等生產安全新技術,加快生產安全設備產業化步伐。
重點發展工業場所自動消防炮滅火系統、軌道式自動消防炮滅火系統、電網運行安全監測及保護綜合系統、窯爐氣體光學監測系統。建立礦井先進自動化綜合信息平臺,發展煤炭瓦斯及城市垃圾填埋氣發電廠監控管理系統、煤礦生產安全預警系統、煤礦安全仿真培訓與事故演練系統。支持微型自動掃描消防炮滅火裝置、大容量高速開關裝置、汽車安全氣囊、隧道型紫外火焰探測器、新型爆炸斷路器等生產安全產品研發。
3、反恐安全。
建立應急通訊指揮與救援預警應急信息平臺,開展導航定位技術研究及示范工程項目,突破浮空平臺應急中繼關鍵技 術,加強語音識別技術在安全監控中應用研究。
重點發展反恐機器人、北斗衛星導航授時型接受裝備、民用浮空器、新一代應急指揮裝備、“動中通”衛星通信系統、車載系留氣球檢測系統、無線移動圖像數據自組網系統、機場場面協同監視系統、人臉信息識別系統開發、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預警系統、新一代應急指揮系統和裝備。
4、信息安全。
加強量子信息工程技術、加密技術、身份鑒別技術、防毒殺毒軟件、入侵檢測系統、防火墻及反垃圾郵件軟件、網絡與通信等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保障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科研單位、電信等重點領域信息安全。
重點發展無線移動圖像數據自組網系統、反垃圾郵件網關、語音安全監控系統、公安警情信息研判分析系統、移動應用信息安全產品、音頻監控信息安全產品等。加快安徽省通信管理局、安徽量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技大學量子通信40用戶示范網建設,發展實用化網絡量子通信,推進微波通信、光通信、衛星通信以及量子保密通信等自主優勢科研領域創新成果產業化。
5、食品安全。
以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為研發平臺,加快研發食品快速檢測、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溯源與預警等技術及裝備。
重點發展多用途物流動態監測與實時跟蹤系統、大容量食品動態檢測設備、數字化X光異物檢測機、數字化廣泛用途色選機、食品輻照加速器、禽蛋綜合加工安全體系等。
6、環境安全。
研究環境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的光學監測、納米仿生感知、等離子體處置、災害監測預警等技術,
重點發展大氣碳黑檢測系統、油污染應急處理材料及工程裝備、藍藻污染應急處理材料及工程裝備、污染源現場監測技術與設備、有毒氣體激光在線檢測技術與設備。支持環境電磁輻射污染安全檢測、開度荷重一體化測控儀、飛機雷電火焰抑制器、地震救援用手持式內燃破碎鎬產品研發。發展氦氣高壓儲罐監測預警系統、建筑物防火系統、真空箱檢漏回收系統等、流域防災減災智能信息與決策支持系統、新一代氣象監測預警系統。
(七)新能源產業
充分利用我省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突破纖維素發酵轉化、煤層氣(瓦斯)采集及利用、聚光光伏發電技術等新能源領域關鍵技術,適時開展第三代核能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發展生物質能源、煤層氣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建設蚌埠、淮南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和滁州市硅能產業基地,加快合肥光伏產業園建設。到2015年,新能源產業產值超過300億元。
1、生物質能源。
以豐原國家發酵技術工程中心為技術支撐,重點攻克纖維素發酵制乙醇技術、酶催化制生物柴油技術、高效酵母菌種代謝技術,突破非糧作物燃料乙醇產業化關鍵技術瓶頸。推廣應用秸稈氣化技術,提高農林殘余物和其他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