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由國家能源局主辦的“中荷海上風電交流會”在南京舉行。此次交流會給國內的風電企業提了個醒:歐洲十多年的海上風電發展經驗未必能完全復制到中國來,國內風電業應學會“揚棄”,明白“技術才是硬道理”。
由于海上風電具有資源豐富、發電利用小時數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資源和適宜大規模開發的特點,近幾年歐美國家開始把風電開發的重點轉向海上風電。截至2011年,歐洲有15個海上風電農場,發電能力超過100兆瓦。根據德國政府的規劃,德國海上風電未來將占到整個風力發電的25%。
“中國發展海上風電不能重復歐洲過去所犯的錯誤。”來自荷蘭的新能源專家浦愛柏說,“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發展海上風電的國家,10多年來有經驗也有教訓。相對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建設成本大,建設環境復雜,對于技術的要求更高。幾年前,歐洲某知名風機廠商的2兆瓦海上風機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出現了一批電機絕緣故障,被迫維修更換。”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說,我國海上風電資源十分豐富,近海淺水海域資源可開發量約2億千瓦。國家已經提出海上風電發展目標,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然而,歐洲海上風電發展對中國雖有參考意義,但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值得遵循。例如,歐洲海上的情況同中國差別很大,歐洲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他們設計的生存溫度就是零下25度,但在中國這遠遠不夠。
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風電企業,截至去年底,龍源電力風電控股裝機容量855.6萬千瓦,全球排名升至第三位。該公司總經理張鋼感慨,“探索海上風電開發之路,最難啃的骨頭就是技術。”如潮間帶灘涂地質松軟,用腳在灘面上輕輕踩幾下,本來看似堅硬的灘面就會液化成“漿糊狀”,重型機械在灘面上毫無立足之地,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研制了專門用于潮間帶風電施工的淺吃水可坐灘平底駁船,使潮間帶風電施工由不可能成為可能。去年5月,適用于潮間帶及淺海風電施工的800噸全回轉起重船投入使用,這種專用船舶可使海上風電由小規模試驗進入規模開發階段。據稱,這些專用設備的研制,可使海上風電建設成本降低約25%,而正在研制中的自升式吊裝船等新型設備投入使用后,海上風電施工成本將進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