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桿電價應充分體現產業吸引力
風能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海上風電進展緩慢,僅有東汽、遠景和聯合動力3家企業在潮間帶項目上有裝機。全年新增容量3.9萬千瓦,同比降低69%。
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建成的海上風電項目共計42.86萬千瓦。2013年新增的3.9萬千瓦全部為潮間帶項目。截至2013年底,我國潮間帶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0.05萬千瓦,近海風電裝機容量為12.81萬千瓦。
有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異常緩慢,主要源于電價政策不明晰。
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明確了國內海上風電的標桿電價:2017年以前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含稅),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含稅)。
促進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標桿電價是其原動力。富有“吸引力”的標桿電價在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有兩大好處:首先,讓參與企業有利可圖,只有企業從中獲利,才可能有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的再生產過程;其次是可以聚集人氣。
林伯強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給本報記者講述了這一道理:海上風電具有 “誘惑力”的標桿電價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制造商、運營商等進入海上風電領域。可以預見的是1000人帶來的技術推動力遠比10人要大得多。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海上風電發電成本會得以降低,最終步入規模化、產業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五大發電企業逐一啟動
據業內人士透露,推進會上五大發電企業、設備企業、設計院、施工單位等介紹各自情況時表示,根據各個項目風況、場地資源情況不同,海上風電項目的收益率在8%至12%。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五大發電集團相關負責人均在會上介紹了各自海上風電建設的進展情況。
據了解,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最早涉及海上風電業務的發電企業之一。經過四年的探索實踐,龍源電力今年上半年順利推進江蘇如東海上20萬千瓦示范項目擴建項目(規劃容量20萬千瓦)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江蘇如東海上大型機組試驗項目(規劃容量4.9萬千瓦),成功開展福建南日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容量40萬千瓦)樁型試驗工作,未來將陸續投產。
提前謀劃海上風電業務的發電企業已不止龍源電力一家,據了解,7月28日,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西班牙風電生產商歌美颯公司就西班牙BARCH íN風電項目收購達成協議;同時華電集團與歌美颯公司就海外項目合作開發與我國海上風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