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介紹,在歐洲等發達國家,對風電機組的運行有很嚴格的監控,每一臺風機從投入運行到退出服役直至最終處置都有詳細的數據記錄,就像人的健康檔案一樣詳細。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風機大規模退役的情況也將出現。未來,這些退役下來的機組也不可能一丟了之或棄之不顧,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甚至是資源再利用。
目前來看,我國的風機翻新幾乎是空白,相關的材料回收利用產業也發展不完善。大規模的風機退役后將帶來安全、環境和經濟影響。妥善的處理好退役風機不但可以降低風電機組整個服役周期的成本,提高收益,還可以減少對安全和環境的影響。因此,風電行業必須未雨綢繆,在大力建設新項目的同時做好面對風機大規模退役的準備,不斷完善風電產業鏈。
海上風電需未雨綢繆
“相對陸上風電而言,我國海上風電剛剛起步,更應在產業發展初期,通盤考慮海上風電機組在全生命周期內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退役后的處置問題。”一位知名整機商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
隨著海上風電機組功率日趨大型化,其體積也隨之加大,運維費用高企;海上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風電機組的故障率相對較高;海上作業需要投入專門的海上工程起重船舶和吊車等設備,工程量大……這一系列因素都導致海上風電成本明顯高于陸上風電。“在目前的標桿電價和產業背景下,海上風電基本是無利可圖的,更不要說考慮20多年后的退役成本了。”某風電開發商向記者坦言。
不過,DNV GL方面認為,通過提升供應鏈效率、延長設計使用期等多種手段配合,有望在2020年前實現海上風電降低40%成本的目標。
Gillian Smith認為,控制成本的一個途徑從設計初始階段就把退役過程作為焦點進行考慮。例如,當某一部件焊接時,就應該考慮到在機組退役時如何簡單地進行拆除。
有業內人士則向記者表示,從全生命周期來衡量風電機組的價值是趨勢,如果因為成本造價等因素忽略了這一問題,20多年后將面臨更棘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