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個人來說,無論是大抱負還是小目標,要想實現都需要一個平臺。但比擁有平臺更重要的是,用好平臺——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于風場運維的扁平化管理。如果你正有這想法,不妨看看這家公司是怎么在一個軟件平臺上實現風場運維扁平化管理的。
也許你已經猜到了,沒錯——這家公司就是遠景能源,這款軟件平臺就是EnOS Wind智慧風場物聯(lián)網平臺。
談起風電場管理,你熟悉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風場嘛,天高皇帝遠,信息不對稱,如何遵守安全規(guī)范、如何保證工作質量、如何衡量人員績效?這些在傳統(tǒng)能源領域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是風電行業(yè)的熱門話題。而為了管好風電場,上至集團總部領導、省級公司老總、主任專工,下至風場場長、值長班長——高達五層的組織架構下,層層管理指揮、層層監(jiān)督傳達、層層反饋匯報,目的就是想解決地理位置分散帶來的挑戰(zhàn)。
但在現場,我們卻常常看到這樣一幕:基層風場工作出問題了,上級領導要求進行工作記錄,以便后臺管理;過段時間,上級領導發(fā)現記錄匯報本身就不合格,要對記錄工作本身進行查評;再后來,發(fā)現查評本身也會出問題……再繼續(xù)下去,問題好像越來越多了,風場的工作與管理就像是在滾雪球一樣,越干越多,但真正減少電量損失的工作卻沒做多少。除此外,更大的困惑還在于,總部無論出了什么制度,到了風場不是被執(zhí)行歪了就是執(zhí)行得不到位,而風場層面卻在抱怨總部的制度不接地氣。到了年終,集團領導層困惑電量去哪了、應該怎么辦?省公司老總頭疼最后一公里為什么總打不通!風場基層則是一邊靠天吃飯,一邊天天喊忙——年年這樣,這可怎么辦?
好了,言歸正傳,來看看EnOS Wind吧。可以這樣說,遠景能源這家公司通過EnOS Wind平臺改變了風場運維管理架構,將傳統(tǒng)的五層管理架構扁平化到了兩層——集團總部領導層、現場項目層,同時還營造了一個10多家公司參與的運維生態(tài)系統(tǒng)。
據介紹,通過EnOS Wind平臺,這家公司管理著來自其生態(tài)系統(tǒng)內各個公司的近1000名員工,運維著全國各地100多個風場的800多萬千瓦的風場資產。在生態(tài)員工收入高于行業(yè)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做到了單位千瓦人工成本行業(yè)最低,做到了總部對現場每位人員的令行禁止。
為什么很多公司自己的現場員工都因為天高皇帝遠不好管理,而這家公司卻能讓其他公司的員工努力上進、令行禁止呢?遠景的運維負責人解釋說,“通過EnOS Wind平臺,我們實現了‘考核權大于擁有權’,運維生態(tài)圈內每位員工每月50%的收入和績效考評掛鉤,50%的收入和能力級別掛鉤。每月績效考評及其工資單都由EnOS Wind平臺及其應用生成,生態(tài)公司人事按照系統(tǒng)上的工資單付款即可。”
具體一點說,基于EnOS Wind平臺上的應用所自動生成的損失電量、整場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T)等質量指標,以及工作進度、人工與物料成本、物料庫存資金等指標,集團總部自動對各風場的月績效出具數據排名報表。而在風場績效指標的基礎上,平臺上的應用還能夠根據移動應用上的行為數據,自動加上每位生態(tài)人員的QHSE個人執(zhí)行力指標,然后再由項目經理進行10%的灰度調整,最終生成個人每月績效獎金。“個人每月基本工資與個人能力級別掛鉤,個人能力級別又與能力積分掛鉤,應知應會能力積分由各種應知考試積分與應會工單積分自動生成,積分到了就長級別。”上述負責人強調道。
從操作管理層面看,通過EnOS Wind軟件平臺上的應用,總部集團的行政命令可以直接下達到風場項目經理層面,項目經理再把督辦任務的結果直接反饋到集團總部。通過督辦及其執(zhí)行力考核系統(tǒng),集團負責人對項目經理做到了1比50的扁平化管理。同時,通過平臺上的手機移動應用,現場人員的工作內容被實時數據化,不在場的項目經理可以直接了解并指揮各風場的生態(tài)專員,實現1比20的扁平化管理。
值得提及的是,EnOS Wind軟件平臺讓風機運行和人的行為全都透明數據化——從風機發(fā)生故障、系統(tǒng)自動記錄,到集控運行人員通知現場檢修人員檢修,以及現場檢修人員接到通知出發(fā)到風機標準作業(yè)等全過程的時間節(jié)點,都可以在系統(tǒng)里實現數據化,完全消除了信息不對稱。
但更關鍵的是,這家公司通過平臺將風機和人員以新的方式重新組織了起來,也就是說,兩層組織架構與10多個生態(tài)公司的總部人員、項目經理、現場人員都成為了軟件平臺上的節(jié)點,軟件重新定義了他們的工作方式,運維也真正實現了高度透明的扁平化與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