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中海油重返海上風電雖說不上確有真理存在,但“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人不同角度看法也不盡相同。昨日,一篇來自于《能源觀察》(ID:energymagazine)《重啟海上風電:論中海油的傲慢與偏見》的文章刷遍業內,引發圈內熱議。以下文章為小編發現自網絡,評論中肯,論據充分。小編轉發以饗讀者,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有侵權,還請聯系刪除。
我本人雖然不在中海油體制內,但吃著中海油的飯,屁股決定腦袋,說的肯定不客觀。海油重新投資海上風電業務這新聞已經過了一個多月,至今仍然是熱點話題,可見各界對這一事件的重視程度。本編在此隨便聊聊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中海油是一家以上游業務為主,專營中國境內海上油氣資源的國有企業。目前中海油的產量在三桶油里名列第二。中國對于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想必各位比我清楚。中海油首先承擔著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需要,背負著產量壓力,其次,他是一家能源企業,需要盈利上繳利潤。
我們都習慣馬后炮。如果在油價高企的時候大談業務多元化顯然不合時宜,同樣的道理,在拋棄海上風電業務多年以后重新進入這個行業的舉動也不應該被過度解讀為帶有“傲慢”和“偏見”。
從國家對海油未來的布局來看,未來5——10年內,中海油會大規模的推進海上油氣勘探和開發的力度。這一舉動顯然跟目前的并不算高的油價沒有關系。在外部形勢復雜多變的當下,推進海上油氣開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顯得更加迫切重要。未來中國海上油氣的開發規模絕不會是再造一個海上大慶那么簡單。這種建設規模完全不亞于整個國內海上風電的開發力度。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在經濟下行的今天,電相對而言是過剩產品。
中國的電力行業是個封閉發展的行業,能做到世界一流十分不容易,但這不意味著搞海上工程就駕輕就熟了,就能一蹴而就了。這不客觀,也不實際。中國發展了40年的海洋工程,至今距離世界一流還有10——20年的差距。這個起點就決定了國內搞海上風電不會那么一帆風順,否則也不會出現濱海北某升壓站起火、遼河一號海難等等這種坦率的講,十分低級可笑的事故。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是目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內海上風電發展最蓬勃的區域。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國的海上風電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不能否認的是,目前中國海上風電還存在很多的問題,簡單歸結起來是“四不一沒有”:
封閉不開放;
不具備競爭優勢;
發展模式不具備推廣意義;
缺乏監管,發展不規范;
沒有創新驅動力。
中國的海上風電延續了電力行業發展的優點和缺點,在這我不想浪費時間逐一說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我走訪了幾個單位,有海上風電開發業主,有設計單位,有建造單位??傮w感覺是無奈多于驚喜。我驚喜的是中海油的部分內部單位已經在諸如船舶租賃、海上設施建造和其他方面開展了業務,無奈的是,似乎這兩年海上風電的發展還是老樣子。居然海上升壓站的建造工作可以逾期半年之久,見微知著,這顯然不單單是建造單位的責任,這是整個管理環節、設計環節和其他環節的失誤所共同導致的結果。
我個人是一線的設計人員,也接觸過海上風電設計單位的設計成果,坦率的講,雖然海油的設計能力在國際上不怎么樣,但比國內設計院要強很多,至少詳細重控、料單這些必要的東西還是有的,文件該升版升版,該簽字簽字。我個人是期望海油的相關設計資源能夠在未來進入到海上風電設計環節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但顯然這是概率低到可以忽略的事件。雖然我對中海油重新從事海上風電業務持積極態度,但我們心里都清楚,上一次錯過了,這一次只能重在參與,但我認為參與不能是消極的參與。
目前國內好的資源早已經瓜分殆盡,這個時候進來似乎已然尷尬,但我們不要忘了:中國的海上風電已經是一個產業---不管他是怎么發展的,他已經存在了。以后中國的海上風電還要不要發展?要怎么發展?要面臨什么樣的挑戰?要發展,要向外海深水進發,要克服一系列的技術和經濟層面的挑戰,我想中海油長期以來的經驗和能力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這也是我在很多場合同船級社、第三方機構以及從事海工行業想要發展海上風電業務的朋友常談到的一個觀點:
別著急,問題和挑戰現在不出現,以后總是會出現的。
中國人常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但也常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敢于自我否定我認為值得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