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時隔一年,相約鹽城,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于9月6日再次如約而至,圍繞“綠色轉型、賦能未來”的論壇主題,全球新能源領域權威機構、領軍企業、行業精英、合作媒體將共襄盛舉、共商大計、共繪藍圖。歷經三年打磨,論壇已經成為鹽城踐行江蘇省委省政府“美麗江蘇建設”要求的生動樣板,致力打造引領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和要素資源對接的新高地,一座國際綠色能源之城正在快速崛起。

揚帆啟航篇
山川海域、風勁光華,走開發連片式之“人間正道”
劈波破浪潮頭立,無邊風光海天闊。鹽城是江蘇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濕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近年來,鹽城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發展新能源產業,用好資源“聚寶盆”,端起綠色“金飯碗”,努力把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為支撐鹽城發展的金山銀山,先后入選全國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海上風電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城市。
資源得天獨厚,風場場址全省翹楚。鹽城風能資源豐富,是名副其實“風的故鄉”。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遠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3600小時,是全省乃至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條件最好的區域之一。鹽城海上風電規劃容量822萬千瓦,占全國規劃容量的11%、全省規劃容量的56%。鹽城,是江蘇省打造“海上三峽”名副其實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力軍。
開發集中連片,并網規模全國第一。萬事皆有法,謀定而后動。鹽城始終堅持高起點、系統性謀劃,先后編制出臺了《鹽城市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規劃》《新能源產業發展路線圖》《新能源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引導資源科學有序開發利用。國家電投、華能、國家能源、三峽等一批大型央企紛至沓來,實現了風光資源的系統化、規模化、集中化開發。截止今年6月底,鹽城已建成投產海上風電項目13個,裝機容量291.3萬千瓦,占全國1/2、全球1/10,是全國海上風電發展的排頭兵。
消納超歐越美,發電比重全球領先。在鹽城風電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新能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2019年鹽城新能源發電量148.4億千瓦時,增長18%,占全市發電量的45.3%,今年上半年鹽城新能源發電量100.3億千瓦時,增速高達40.2%,占全市發電量的比重提升至48.8%,超出全球28%的平均水平,也遠高于歐盟33%和美國20%的水平,整體消納比重世界領先。經初步估算,鹽城新能源發電量與同規模火力發電相比,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近7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5萬噸。
砥礪奮進篇
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建制造集群化之“鹽城高地”
風華正茂正當時,砥礪奮進譜華章。鹽城沒有滿足于風光資源的開發應用,而是著眼將資源優勢、開發態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勝勢,搶抓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重新洗牌的契機,實施“風電與光電立體布局、開發與制造聯動發展”戰略,著力拉長新興產業鏈條,實現了從資源開發到高端制造的精彩一躍。2019年鹽城新能源產業開票銷售541.1億元,同比增長43.8%,其中新能源裝備開票銷售440.2億元,同比增長51.3%。預計2020年新能源產業開票銷售突破600億元,未來3-5年有望突破1000億元。
立起空間“四梁八柱”。按照“規劃前端、產業尖端、配套高端”的目標定位,鹽城致力于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業集聚區建設,形成了東臺、大豐、阜寧、射陽、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五大新能源裝備園區,加快構建功能互補、共生雙贏、良性循環的產業空間協作體系。風電專業園區重點發展風電整機、發電機等關鍵零部件以及風電整機研發設計、檢測試驗服務,其中大豐風電產業園開票銷售突破160億元,大豐港海上風電產業集中區風電葉片出口量連續三年位列江蘇口岸第一,已成為中國風電葉片出口三大基本港口之一。光伏專業園區重點發展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技術開發、應用、電池片及組件等,其中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光電產業園開票銷售近150億元,未來三年內全市將實現光伏硅片、電池、組件產能占全球市場五分之一。
匯聚全球“旗艦龍頭”。資源為媒,園區搭臺,企業唱戲。鹽城堅持開發與制造聯動發展,大力招引新能源裝備制造行業龍頭企業,將自身產業納入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在世界新能源產業的版圖中嵌入“鹽城坐標”。鹽城現有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107家,已引進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為代表的整機制造企業,中車電機、中材科技、時代新材、上玻院、京冶軸承等配套裝備制造企業,以及泰勝風能、神山風電、海工能源、長風海工等海工制造企業,基本覆蓋產業鏈裝備制造的主要環節,鹽城也成為國內產業規模大、配套能力強、集聚效應佳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風電裝備制造業建設氣勢如虹,光伏裝備制造業發展也是風起云涌,阿特斯、天合光能、協鑫集團、潤陽等一大批大型知名光伏裝備制造企業在鹽城搶灘登陸,年均硅片產能4.3GW、電池片產能12.3GW、組件產能15.9GW,均位居全省前列。
靶準項目“鏈式集聚”。以“更大、更強、更完善”為目標,重點聚焦強鏈補鏈,深度融入長三角,全力招引上海、蘇州等發達地區風電、光伏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總投資30億元的蘇州潤陽6GW高效電池片、總投資15億元的阿特斯6GW光伏組件、總投資12億元的天合4GW疊瓦組件等一批投資超10億元裝備制造項目扎堆落地。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數落戶于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的總投資40億元正泰光伏高效電池及組件項目,計劃投產3-4年內產能達到年產5GW電池片和5GW組件,形成年開票銷售80億元。

開拓創新篇
開放共享、智聯世界,創能源智慧型之“破題新局”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鍛造產業“硬核”實力,必須要有“高新”內核。鹽城以構建新能源產業體系為主線,緊扣“新基建”,加快互聯網、大數據和新能源產業深度融合,給新能源接上互聯網“云端”、安上智能的“大腦”,推動產業由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服務等環節延伸,旨在打造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新能源創新發展示范城市。
擁抱最智慧的能源。為推動新能源和大數據、云計算深度融合,鹽城市國能公司依托鹽南高新區大數據產業園,組建智慧能源大數據中心,采用遠景能源全球首創的基于智能傳感網和云計算的智慧風場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將全市域新能源數據接入平臺,為資源評估、選址優化、項目運行、運維管理等業務提供專業化服務。目前已接入4個光伏電站、2個風電場,總接入容量283.3MW,平臺大規模接入新能源場站的條件已具備,計劃實現鹽城市境內所有新能源電站生產運行數據的接入、存儲、展示和智能化分析應用,實現新能源行業數據共享、信息共享和知識共享。值得一提的還有智能微電,金風科技智能微電網示范項目集風電、光伏、儲能、智慧能源管理等技術為一體,是全省首個智能微電網項目,采用就地消納為主,余電上網的運營模式。通過對風、光、儲、輸、能源智能調度、優化配置和設計,整體項目內部收益率達到較高水平,項目年發電量440萬千瓦時,所發電量自用率達95%,為園區企業平均每年節約電費48.5萬元。
建設最先進的平臺。依托金風、華能等技術研發實力雄厚的企業,全面梳理“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快建設“一中心兩實驗室”。“一中心”: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已聯合東南大學、中國海裝牽頭申請江蘇省科技研發技術項目—多場耦合作用下10MW級海上風電機組一體化設計關鍵技術研究。“兩實驗室”:金風科技大型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檢測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是我國風電行業唯一的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金風科技整機實驗中心—16MW六自由度實驗臺,是集仿真、機械、電機、電氣、環境、并網為一體的機電傳動綜合實驗平臺,實驗研究能力躋身世界一流。
打造最一流的學院。堅持“產、政、學、研”融合發展,順勢應時成立鹽城工學院新能源學院,與華北電力大學、上海電力大學等高校合作,致力于新能源產業研究型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繼續教育人才與師資的全方位培養,主要開展新能源發電及裝備產品技術和海上風電安裝、運輸與運維技術研究。鹽城工學院新能源產業學院今年6月通過省教育廳評審審定,被正式納入首批省級重點產業學院建設序列,是全省唯一以新能源產業為建設方向入選的學院。
開展最多元的應用。堅持“風、光、漁、水”立體開發布局,拓展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首創“風光漁”互補模式。按照集約集聚開發的理念,東臺“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形成上有風力發電、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養殖的“風光漁”立體開發模式,其綜合利用模式為全國首創,建成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灘涂風光電產業基地,新能源裝機容量達1.2GW,可提供清潔能源20億千瓦時。建立“風電水”應用模式。江蘇豐海新能源建成全國首條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非并網風電海水淡化生產線,建有智能微網風電、海水取水及預處理、海水淡化、瓶(桶)裝水灌裝等四大系統,獨立運行智能微網風電淡化海水成套技術為世界首創。探索“風電車”應用模式。利用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協同發展優勢的“風電車”項目,目前已通過全球環境基金理事會的審批。鹽城將建成全國首個全生態鏈可再生能源使用終端—“風電車”智能示范區,率先推廣可再生能源在汽車領域的應用。

筑夢未來篇
轉型重塑、蓄勢賦能,育規模千億級之“城市地標”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能源產業發展正處于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風電、光電行業都將進入新的發展周期。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鹽城新能源產業也正向新能源強市快速轉型,挖掘新資源、建設新項目、突破新技術、打造新生態,全力培育一批百億企業、招引一批百億項目、建設一批百億園區,力爭“十四五”時期產業規模突破1200億元,加快向萬億級產業集群邁進。
挖掘新資源,實現開發由近走遠。“十四五”期間,鹽城將立足近海、拓展深遠海,推動海上風電開發向深遠海邁進,堅持系統化規劃,推動海上風電集中連片開發,致力打造領海內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領海外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全國海上風電開發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建設新項目,實現鏈條由短變長。緊扣齒輪箱、控制系統、海底電纜等風電缺鏈環節,高效電池片、逆變器、BIPV、集成系統等光伏缺鏈環節,招引龍頭企業總部、主要生產基地及技術研發中心入駐,構建起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新能源產業體系,把“鹽城新能源制造”打造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特色地標產業。
突破新技術,實現動能由舊轉新。積極搶抓新基建利好政策,加快推進光儲充一體化、光伏建筑一體化、新能源制氫、綠色儲能、綜合綠色能源島、海洋牧場、智能微電網、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集中送出、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智慧能源大數據平臺等十大示范引領工程,在技術創新、運營模式、發展業態等方面先行先試,全力打造國家級新能源創新示范城市。
打造新生態,實現配套由弱到強。重點打造“1224”工程,即:建成“一條通道”。推動沿海二通道工程射陽、豐海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沿海220千伏網架工程建設,確保明年底建成運行。打造“兩港基地”。推動射陽港高標準打造風電大件專用碼頭,覆蓋全市、輻射全省、關聯全國、聚焦全球,全力建設海上風電集成基地;大豐港以金風科技、中天等重點企業為龍頭,全力建設海上風電產業集聚基地。搭建“兩大平臺”。定期舉辦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搭建國際化、高層次交流合作平臺,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國際盛會。依托長三角新能源專委會平臺,推動長三角城市新能源產業全方位、深層次交流合作。建設“四大中心”。聯合央企、國企、知名民企以及高校院所,共建技術研發中心、檢驗檢測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安裝運維中心。
搏浪遠望、揚帆領航;逐夢展翅、豪情滿懷!我們相信,2020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必將取得豐碩成果!讓我們攜起手來傳播綠色理念、展示智慧技術、促進能源合作、分享創新成果,共同開創綠色能源美好未來!(王義萍 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