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乘車沿山東威海的海邊公路向北行駛,清晰地看到一座座白色大風車巍然佇立在海邊,在風中緩緩地旋轉著,狹長的槳葉像白鶴的翅膀。大風車上接萬仞云空,下連千里灘涂,構成了一幅巨大的絢麗畫卷。“這就是華能威海風電工程公司在3年時間里,連續投產的第三個項目,我們的風電總裝機已達96.2MW。”陪同采訪的華能威海風電公司負責人自豪地介紹說。
勇于探索國產化風電之路
華能威海風力發電項目位于山東省榮成市港西鎮,是我國開工建設的第一個國產化兆瓦級示范性風電項目,國產化率達70%。項目采用的機型塔筒高度為70米,葉輪直徑達77米,機艙重56噸,整機重約200噸,風機的主要部件如發電機、齒輪箱、葉片、變槳軸承等均已實現了國產化。對于我國的風機設備國產化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車行駛到海堤上,在一座風機前停下,記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風機的挺拔和雄偉。每座風機塔架相當于20多層樓房的高度,葉輪直徑幾乎接近足球場的寬度。“別看它造型簡單,和我們平常拿在手里玩的小風車很相似,可內部的技術含量卻不低。”據風場人員介紹,由于地處沿海,這批風機使用的都是抗腐蝕機型,并且能抵抗12級以上臺風的侵襲。風機上全部安裝有風向儀、風速儀、濕度標等自動控制系統,能根據風向、風力等自動調整風機機頭、葉片等的方向,還能自動啟動、關停。說話間,風車的機頭開始緩緩移動,逐漸從東西向變為南北向,葉片也逐漸變換角度。一會兒工夫,扇葉開始輕快地旋轉起來。
據介紹,這一機組是在國內首次應用,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安裝運營經驗。華能新能源公司總經理趙世明對員工說,“威海項目是國產化示范項目,國內沒有人搞過,會有許多困難需要我們去面對。華能是國有企業,支持國產化,支持民族風機制造業,為中國風電事業做貢獻是華能人的義務。”
正是在這種敢創新、不服輸、能吃苦精神的指引下,華能威海風電工程比預期提前60天竣工并網發電,各項生產運行指標達到并超過了國內先進水平,工程質量優良率100%,并實現了變電、驗收、送電一次成功。
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
記者了解到,華能公司在風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堅持與當地發展綠色經濟總體規劃相一致的原則。變電站設計獨具特色,整個建筑與當地碧海藍天的環境和諧一致。在電纜敷設施工時,全部采用人工開挖回填,將挖出的土方堆在彩條布上并及時回填,防止對綠化植被造成更大破壞。所有機位在施工完畢后均進行了綠化美化。每個機位都有草坪,磚石小路由公路直通風機,在四周花草樹木的映襯下,每個機位都成為一個園林小景。
威海風電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37萬噸(按火電每度電消耗350克標煤計算),可相應地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19噸、煙塵124噸,還可減排二氧化碳近3萬噸、灰渣3278噸。
華能威海風力發電項目總共布設61臺風機,單機容量為1.5 MW,總投資10.3億元。“風機旋轉一圈就能發兩度電,只要每秒風速達到12米就能滿負荷運轉。”風場人員笑著說,“如果是滿負荷運轉的話,一臺風機每小時能發電1500多度電,一天就能發電3.6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