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20日,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23)在北京如約召開。作為全球風電行業年度最大的盛會之一,這場由百余名演講嘉賓和數千名國內外參會代表共同參與的風能盛會,再次登陸北京,聚焦中國能源革命的未來。
本屆大會以“構筑全球穩定供應鏈 共建能源轉型新未來”為主題,將歷時四天,包括開幕式、主旨發言、高峰對話、創新劇場以及關于“全球風電產業布局及供應鏈安全”“雙碳時代下的風電技術發展前景”“國際風電市場發展動態及投資機會”“風電機組可靠性論壇”等不同主題的21個分論壇。
10月17日下午,在“2023中小型風能設備行業發展交流會”論壇上,國家電投風電產業創新中心運營優化研究所副所長鄧屹發表了題目為《小(微)風電機組在鄉村振興中的需求分析與模式探索》的主旨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賓,很榮幸在第一位,我與各位相比入行業比較晚,也是一直在做大風電方面也有一些參考,我把一些背景和思考拋磚引玉。
我本身是國家電投產業創新中心,另外一個身份是國家電投有產品經理,為了服務于減碳行動,所以我的定位是在鄉村振興上做銜接。
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紹,小微介紹方面,除了發電式還有小型和微型基本上歸到一塊,也有一些辦法去界定。
我們集團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原來的電價補貼都在下降。我們提出轉型的決策,包括“十四五”提出在用戶側綜合能源的轉型,原來的大多是集中式的方式,這是比較痛苦的轉型。
2019年開始,國電投也做了一系列的部署,它的考慮是綜合的戰略,天宮一號相當于是一個軟件平臺,這是結合未來美麗鄉村開發的考量,還有24個場景的解決方案,涉及新型綠電、交通等板塊,包括30余種的產品。
小微中心2018年提出“雪中送炭”,因為自然情況的限制,風電和新能源,導致很多地方斷電。這也是等于放大了新能源本身的缺點,所以提出“雪中送炭”的概念,提出“綜合零碳電廠”的概念,它也不是區別于微網的概念,而是作為樞紐的發電廠,作為更智能的調峰。
2023年,雪中送炭項目提出“雪中送炭+N”,N是廣大農村地區。直白的來說,國家確定的832個貧困縣都是有好的商業模式。目前現狀還是以大型為主,國家電投在內部的定位是,希望在項目上還是以分散式電作為支撐,很多綜合的智慧能源前期的開發時間非常長,在這種情況下再做并網收益稍微低一點,長久來看也是慢慢迭代優化的模式。
小微機的特點,相比于大風機道路建設要求比較低,建設周期也是很快的。單位容量占比比較小也有一定的優勢,也是在利用田間地頭去做這個事情,政策也不是太好。
今年上半年,包括分布式風電政策也出臺很多,基本上會限制。全天候發電是光伏的優勢,特別是晚高峰的時候,如果做得比較好。最后是美麗鄉村場景,也可以不斷的優化擴充,它是經常需要新的概念提出。這是配套的解決方案,有幾大設計院進行對接,他們會有解決方案嵌入當中。
2022年12月份,我們走了一些彎路,與大風機的廠商談了一下,基本上都不愿意做。從當時的背景來說還是推動一些各方的工作,也是做了一些嘗試。但是從落地的情況來說,的確是有一些問題,包括政策、效率。
大公司技術使用是有限制的,并不是直接可以往下延伸。在發電上會有葉型的約束,光伏的政策出臺也有一個階段性的。出臺之后光伏產業是接觸的,小風電政策沒有爆發式的增長。如果出臺政策怎么樣把它轉化?政策肯定是本身經濟不是太好,但是國家要去發展美麗鄉村的規劃。這種情況下出臺政策,長遠來看是跟著正確的方向做肯定是對的。
還有成本的概念,這是撬動的關鍵點。對于投資方來說,特別是二級單位的發展,能告訴他們我現在是3毛錢一度電,多少錢是投資收益可以滿足的?這個事情不是說大家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轉變。
這里面剛剛總的歸結為三點:進一步降低設備造價、運輸成本、施工成本各個環節。現在施工的時候需要吊車,如果是維護的話修一兩次利潤就沒了。因為它和大風車還不同,最關鍵的是發電效率,也是因為種種的原因,最保守算也不一定能算出來。
風資源的精準評估也是技術研發。基本上大風電都不會太差,小風站基本上很難給別人預期,行業研發不足和其他產業考量,我看到的交流不是太多,很多新的東西去加強小風電做出一些東西,可能基站上有一些在用。
我的理解是,從合作的需求來說,項目的共同開發這個事情,我們首先有發展的需要,一種是規模發展走大基地和海上風電,另外一種是政策上的發展自上而下,這個需要發展,因為方向是央企要承擔的事情。如果在當地有這樣的資源,我作為產品經理可以和二級單位對接。
第二個是綜合智慧項目和科研課題的申報,科研項目的確是有一些好的技術,一起撬動它爭取轉化落地。整縣的資源聯合開發,我們的產品條線有20余種,整縣發展有綜合的考量,我們去打一個組合拳,影響會更大。如果各位和二三級單位有一些項目在談,當中有什么困難,作為技術產品經理我可以來協調推動一下。
具體的合作需要,從內部收益上來說,目前的成本考慮是5塊錢1瓦,這是目前比較難的挑戰,但是先有總量的保證。如果有主機廠1塊錢1瓦如果能做,可以和我們談。硬件供應商,成本做下來要做穿透性,按照葉片材料和加工費,也可以這樣做,大家的供應商需要有自己的優勢領域,原材料的供應商和組裝廠,我們一直也有組裝加工的需求,這些都是靈活開放的形式。
這里面最后是開發建議和探索,這也是我自己總結的建議。我們會和當地的開發團隊緊盯政策,有政策和沒政策經濟性有巨大的差異。風電以前是找風資源,分散式就地消納需求和變壓器的容量角度,先找網接入點再找風。項目測算方面后面都有后評價,甚至還有審計介入,所以對于國企來說差很大是很難最后解釋的。
成熟低風速,如果現在有一款型號在內部驗證下來,其實很容易推動傳播,它是有一個成熟的案例放在這里,而且它可以實際參觀。還有集中管理,以省為單位,作為它來說有光伏、儲能和分散式,可以一個個團隊來管理。明確項目需求,這個是集合各自的資源來做的。
開發模式是集中連片,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創新中心,這一塊相當于有各種靈活的方式解決資金的問題。綜合智慧零碳電廠,它是負荷側調解的概念,還有并進。
技術創新方面,在低風速、低噪聲智能化的運維,有的時候要增加一些工具,還有一些環保的葉片方面研發,還有一點是風機一體化的設計概念,做機頭和逆變器、儲能電池,大風機最后都是一體化降本,包括控制優化,需要大家聯合起來一體化把這個問題再捋一捋。因為逆變器、剎車葉片,有的時候外殼會破碎,反正是整體的概念。
還有與其他產品線的融合,畢竟發出來的電要能用,像火車站的充電寶,電可以變成幾塊錢租你半個小時。
政策呼吁方面,大家希望有越多的政策越好,但是各地的經濟不太好,我們只是呼吁一下,把小微風機的申請流程和光伏一樣,上海申請戶用光伏有兩個,一次是物業簽發填一個表,第二次是用電協議,如果風電可以做一樣的流程,對于屋頂放一個小風機也可以。
最后幾個案例,福州在去年年底上了很多儲能的項目。這是在北京的中央研究院做了一個樣板間,有各種產品線和其他的產品。內蒙古朱日和,非常的漂亮,還有廣東是陸上風電,在停車場放的。還有和畜牧相關的項目,也有吉電股份的項目。
歡迎大家進一步溝通,畢竟時間有限,謝謝大家。
(以上根據演講速記整理,未經演講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