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技術進步、成本競爭力的提升以及政策支持框架的推動下,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迅速增長,歐洲和亞洲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渦輪機尺寸和浮動風電等技術接連創新。
海上風電發展迅速
成本大幅下降
近年來,裝機容量的加速增長使海上風電成為清潔能源轉型的關鍵環節。渦輪機設計和浮動風電等技術創新降低了成本并拓寬了部署領域。許可、供應鏈管理和并網等方面的挑戰仍在影響市場。
第一,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加速增長。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數據,2023年全球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18吉瓦,累計裝機突破100吉瓦大關。截至2023年底,全球運營容量已接近68吉瓦,到2030年全球裝機容量有望達到233吉瓦。歐洲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英國、德國、丹麥和荷蘭等國實施 Hornsea和Dogger Bank等大規模項目。英國通過激進的拍賣機制推動了裝機容量的快速增加。亞洲市場裝機規模爆發式增長。中國在運行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目前幾乎占全球的一半。
第二,海上風電技術發展迅速。技術上最顯著的趨勢之一是渦輪機技術的迅速演進。過去10年渦輪機的尺寸顯著增大,新一代海上渦輪機的容量通常在8兆瓦至12兆瓦之間。技術迭代加速,漂浮式風電成為新的增長極。浮動渦輪機不受水深限制,極大地拓寬了固定基礎安裝區域以外的開發潛力。雖然浮動風電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但全球有高達244吉瓦的浮動風電項目計劃。歐洲和中國的關鍵企業正積極測試和推廣浮動平臺技術。漂浮式技術突破深水限制,挪威Hywind Tampen項目驗證半潛式平臺商業化可行性,預計2050年全球漂浮式裝機將達300吉瓦,占海上風電總量的15%。運維智能化創新涌現,無人機巡檢、5G遠程診斷等技術使運維成本占比從30%降至22%。
第三,海上風電成本差異化下降。大容量的渦輪機,加上基礎設施和并網技術的進步,大幅降低了海上風電的平準化電力成本。中國率先實現海上風電平價上網。歐洲受供應鏈緊張影響,2023年項目中標均價回升至50歐元/兆瓦時,但仍較2015年下降40%。區域技術路線分野明顯,中國聚焦近海固定基礎,歐洲探索深遠海漂浮式。多能融合與電網協同成戰略方向。海上風電制氫、儲能綜合開發模式興起,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提升遠距離輸送效率,多端直流系統使跨區域電力調度成為可能。
全球海上風電市場也面臨著較嚴峻的供應鏈和運營管理挑戰。關鍵部件的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物流運輸延誤等問題普遍存在,特別是在歐洲市場,由于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全球需求激增,供應鏈瓶頸問題尤為突出。此外,由于海上環境較為惡劣,海上風電場的維護檢修工作比陸上風電復雜得多。
技術、市場與政策協同
成行業發展關鍵
全球海上風電發展經驗顯示,技術、市場和政策等方面的協同正推動行業日益成熟。
第一,資金支持和降本增效是海上風電發展的重要動力。各國政府通過改進招標機制、提供稅收優惠和補貼,以及推動綠色金融工具(如綠色債券和專項貸款),努力降低項目的資本成本。區域間的跨國互聯項目和電網升級提升海上風電的整體經濟效益。此外,數字化的進步進一步降低了運營支出,導致海上風電的平準化度電成本在過去10年已大幅下降。
第二,技術創新是促進海上風電發展的風帆。技術創新對于保持競爭力和開發新市場至關重要。自2024年以來,渦輪機制造商推出容量從10兆瓦到14兆瓦不等的新一代渦輪機。浮動平臺將渦輪機安裝與海床深度的限制分離,國際能源署(IEA)預測漂浮式風電可能在實現2030年及以后設定的可再生能源目標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儲能解決方案的集成有利于平衡供需,即使在風況變化時也能確保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德國科技引領與標準先行,弗勞恩霍夫研究所主導的“海上風電2030”計劃,攻克了20兆瓦機組葉片氣動優化技術。
第三,供應市場穩定與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海上風電發展的平臺。自2024年以來,海上風電行業供應鏈持續加強。在歐洲,渦輪機制造商、組件供應商和項目開發商之間的垂直整合戰略幫助緩解了供應鏈中斷。英國依靠市場化機制驅動技術創新,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采取實時定價。荷蘭利用其地理優勢和公私合作模式,培養了活躍的海上風電市場,積極參與跨境電網互聯項目。
第四,能源戰略和政策為海上風電發展提供動力與安全保障。IRENA和IEA報告認為,政策支持是推動全球海上風電發展的主要因素。一些歐洲國家采用了簡化的許可程序和集中的監管框架,大大縮短了項目交付時間。此外,歐洲多國正在探討“能源島”模式,即在北海等海域建設集成多個風電場并直接連接電網的樞紐。
監管、并網和供應鏈管理
仍需改進
中國目前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幾乎占全球在運容量的一半,成為全球生產和部署的重要中心,但還面臨著監管框架、并網和供應鏈管理、由沿海淺水區向深水和浮動風電技術轉型等挑戰,需要探索加快海上風電擴展、增強能源安全及推進低碳轉型的路徑。
第一,完善監管框架,簡化許可流程。許可程序冗長且復雜是海上風電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可借鑒歐洲、韓國的經驗,建立數字化“一站式”審批體系,縮短審批周期。減少不確定性,增強投資者信心。制定統一的技術與環境標準,適用于各沿海省份,有助于簡化審批流程并確保項目執行。
第二,加強國內供應鏈和制造能力。雖然中國在渦輪機制造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就,但進一步加強國內供應鏈仍然至關重要。鼓勵本土研發與創新,增加對渦輪機設計(尤其是浮動風電系統)的研發資金投入,有助于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第三,改善并網與輸電基礎設施。海上風電的成功部署關鍵在于能否高效地將所發電力輸送到電網。建設高壓輸電網絡,擴建長距離、高容量的輸電線路,確保海上風電能從沿海風場輸送至主要負荷中心。采用智能電網技術,實施實時數據驅動的先進電網管理系統,幫助平衡風電的間歇性波動。將海上風電與儲能技術(如電池或氫氣生產)相結合,解決風能間歇性問題。強化區域合作,促進沿海各省間的電網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提升整體系統的可靠性。
第四,推行支持性金融機制和長期激勵措施。優化招標機制,設計反映海上風電真實成本并具備風險分擔機制的競爭性招標框架,有助于進一步壓低平準化電力成本。推廣綠色融資,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為海上風電項目提供優惠貸款條件,同時建立專門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和發行綠色債券。
第五,加大研發與新興技術投入。加快浮動海上風電技術的研發,擴大浮動風電試點和示范項目的規模,開發創新新型材料、控制系統和錨固和固定技術,采用先進的動態仿真工具來優化深水環境下風機的設計。以數字化技術賦能海上風電發展,應用高級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充分優化渦輪機性能、預測維修需求和提高運維效率。
第六,加強利益相關者參與和環境治理。建立透明的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及時回應地方社區、環保組織、漁業部門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關切。整合社會經濟效益,海上風電項目應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如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區域發展),從而增強社會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