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要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推動海上風電規范有序建設。
中國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已連續七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量也占據全球總量的“半壁江山”,中國海上風電產業正勇闖“無人區”,從規模領先走向引領全球。
有力支撐海洋經濟發展
會議指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拼圖”,海上風電產業也正步入高質量發展期。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41.27吉瓦,占到中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的7.9%,在全球占比達到一半左右,廣東、江蘇、山東等沿海省份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尤為亮眼。
“在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發展海上風電不僅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也在區域能源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G色創新發展研究院能源轉型項目主任、高級分析師李鑫迪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海上風電的發展也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對沿海省份來說,積極發展海上風電集群,不僅能更好滿足本地用電需求,還能帶動相關制造業發展,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
市場研究機構華泰證券認為,海洋產業孕育著澎湃的經濟動能,海工產業更是技術密集、附加值豐厚的關鍵領域。
勇立“無人區”開拓創新
會議進一步指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根據自然資源部近期發布的《2025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2024年我國海洋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科技創新能力正穩步提升。從海上風電領域來看,我國海上風電技術發展迭代迅速,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行業統計顯示,10兆瓦以上風電機組裝機占比逐年增長,2024 年單機容量10兆瓦及以上的風電機組新增裝機容量占比由2023年46.4%提升到了55.8%。不僅如此,深遠海風電同樣突破不斷,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5個漂浮式海上風電示范項目,為深遠海風電發展積累了有效經驗。
“海上風電是全球綠色低碳技術的制高點,集納了水體動力學、巖土地質學、空氣動力學、流體動力學、結構動力學、材料學以及電力電子等高端基礎學科。經過十幾年快速發展,中國風電已進入‘無人區’,特別是海上風電,國際上無論風機產品還是解決方案都無先例可循,”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首席產品官、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總裁婁益民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在此情況下,堅持用技術穿透產業鏈、堅持打開風機‘黑匣子’、深度布局核心大部件自研自制應是我國風電企業的擔當所在?!?/p>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也表示,當前,我國海上風電技術創新成效顯著,技術自主化進程加速推進,零部件國產化率不斷提高,高壓交流輸電系統技術日益成熟。面對復雜海況環境,進一步完善海上風電核心技術研發與整機系統集成協同機制,提高可靠性、穩定性將是技術突破關鍵所在。
產業協同實現技術引領
規范有序,向海圖強,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站在了“新起點”。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預測顯示,到2030年,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整體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將達到70吉瓦以上,2060年將達到136吉瓦以上。從近海淺水出發,面向推進海域分層立體利用的全新要求,助推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業界普遍認為,高效協同、合作共贏正成為海上風電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綠色氫氨醇與海上風電的結合為海上風電應用場景、消納途徑與下游產業鏈延伸打開了巨大空間,”婁益民指出,“圍繞新能源的波動和消納難點,儲能和動力電池、氣象預測、電力交易和負荷預測、零碳產業園和綠色氫氨醇轉化等清潔能源業務都是產業協同發展的重點,風儲協同產品化配置、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的研發應用也將為發電收益最大化提供有效保障?!?/p>
婁益民表示:“海上風電向深水發展的過程更是技術深潛競賽,從主軸承國產化率的突破,到深遠海系統解決方案的成熟,再到全產業鏈的閉環布局,中國新能源行業正從規模領先邁向技術引領?!?/p>
在孫傳旺看來,未來海上風電行業還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能源產業聯動融合,打造特色經濟集群,尤其可通過培育“風電+臨港制造”等融合型新業態推動海上風電等能源產業與沿海臨港工業等特色產業協同布局,更應推動創新成果在沿海經濟帶快速轉化與應用,助推沿海地區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協同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