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出位置,以開放創新為動力,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重點,以企業為主體,加大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著力推進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和示范園區建設,著力培育具有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努力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把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培育成為先導產業,促進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打造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原則。
———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引進相結合。既要強化自主創新,集中力量突破產業發展核心技術和實現產業化,增強自主創新發展能力,又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主動引進先進技術和行業龍頭企業,走開放發展道路。
———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既要突出產業發展方向,集中配置資源,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和地方實現率先突破,又要加強產業發展總體部署,統籌規劃,分類指導,促進協調發展。
———堅持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相結合。既要立足當前,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和產品升級,促進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發展,又要著眼長遠,及早部署產業基礎好、市場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新興產業,培育先導產業。
———堅持龍頭帶動與集群發展相結合。既要注重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使之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撐力量,又要注重引導關聯企業集聚,推進示范園區建設,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集群優勢。
———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又要積極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作用,強化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
(三)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支撐帶動能力明顯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2000億元,增加值突破3000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以上。力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0億元,生物、新材料產業分別超過2000億元,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產業分別超過1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結構升級、節能減排、增加就業等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重點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新建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00個、工程實驗室和重點實驗室6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個,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能力大幅提高,發明專利質量、數量和技術標準水平有較大提升,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
———產業集聚水平明顯提升。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集群效應明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園區,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元的1個、超過500億元的2個、超過200億元的5個以上、超過100億元的10個以上,形成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骨干企業規模明顯壯大。重點培育和積極引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力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企業1家、超過10億元的企業達到50家左右。
到2020年,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地位進一步提升。
三、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充分發揮企業積極性,大力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確保實現階段性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