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興產業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常州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為貫徹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加快常州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促進我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常州經濟發展,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根據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編制要求,制訂本規劃。
本規劃所涉及的新興產業是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等產業。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新興產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產業現狀
2009年全市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實現322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54.6%,其中新能源551億元,新材料895億元,高端裝備制造業1340億元,生物技術和新醫藥156億元,節能環保產業153億元,軟件和服務外包80億元,物聯網50億元。
1.新能源產業。我市新能源產業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智能電網、風電設備、動力電池、電動汽車、生物柴油、核能設備等領域,總體呈現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行業領先地位不斷鞏固的趨勢,涌現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和重點骨干企業。我市光伏行業產業鏈完整,已從單晶硅拉棒(多晶硅鑄錠)到切片、電池、組件封裝、系統集成、光伏應用和專用設備制造等各個環節實現垂直一體化覆蓋,尤其是電池和專用設備生產技術與能力國內領先,2009年太陽能電池組件產能達到1000MW,產量超過600MW,高新區和金壇市被省發改委評為江蘇省光伏高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智能電網產業特色鮮明,已成為全國最大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基地、重要的輸變電設備生產基地之一,變壓器最高電壓等級做到800kV,同時具備1000 kV變壓器生產技術。風電設備產業不斷完善,擁有風力發電整機和部件制造企業40余家,既能生產風力發電整機,又具備發電機、葉片、齒輪箱、輪轂、主軸、變流器、塔架、控制系統等風電設備部件較為完整的配套生產體系。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已有數十家企業從事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配件生產,產品涉及整車制造(改裝)、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動力電池關鍵材料等領域。生物柴油生產規模和技術實力位列全省前茅。
2.新材料產業。經過近幾年發展,整個產業規模已基本形成,經濟總量增速較快,至2009年底,全市規模以上新材料生產企業已由“十五”期末的200多家增至670多家,實現銷售收入由“十五”期末的148億元增至895億元;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在新型化工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功能性涂料和反光材料)、特種纖維及復合材料、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稀土及納米材料等方面已經形成了常州的產業特色和優勢,初步形成了武進、新北和鐘樓三個高技術含量的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其中華潤瓶級聚酯切片年生產能力已達47萬噸,是世界單線規模最大的瓶級聚酯切片生產企業;華日升是國內反光材料行業的龍頭企業,填補了我國反光材料多項空白。全市涂料總產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其中新型涂料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是國家級新型涂料特色產業基地。
3.高端裝備制造業。我市高端裝備制造業主要涉及到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業、工程機械及車輛制造業、新型農業裝備制造業、數控機床和基礎裝備制造業等領域。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業主要包括內燃機、轉向架、牽引傳動、電氣控制和車內裝飾系統等產品,其中牽引傳動系統在城市軌道交通中占有率達到45%,骨干企業包括南車戚機公司、南車戚研所、常牽中心和今創集團;工程機械及車輛制造業主要包括裝載機、挖掘機、平地機、壓路機、大噸位自卸車、城市客車、專用車輛及車輛零部件等產品,其中挖掘機和裝載機銷售量分別占全國的9%和5%,主要骨干企業有小松、常林、現代、常州黃海、曠達和星宇車燈等公司;新型農業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柴油機、拖拉機、糧食飼料加工設備、種植機械、收割機械和排灌機械等產品,其中5-40馬力輪式拖拉機國內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農業機械產品銷售量占全國的15%,龍頭企業有常柴、常發、東風農機和正昌等公司;數控機床及基礎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數控加工中心、冶金成套設備及專用軋輥、紡織機械及關鍵零部件、港口機械以及各類軸承等產品,鍛鋼冷軋輥產量亞洲第一,鋼筘、經編機、羅拉、噴絲板等紡織機械和關鍵零部件以及冶金成套設備國內名列前茅,骨干企業有寶菱重工、寶鋼軋輥、新瑞機械、溧陽重材、潤源機械、光洋軸承和常州港口機械等公司。
4.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截止2009年底,全市擁有持證藥品生產企業41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210家、藥品包裝材料企業25家。全市醫藥產品數量較多,已形成一批競爭能力強、質量優、市場信譽好的醫藥產品群。全市目前擁有藥品注冊批文的產品900余只、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的產品860余只和藥用包裝材料產品注冊證的產品72只。現有全國獨家生產的中西醫藥品19只,單品種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三位的藥品有45只,獲得新藥證書的藥品116個,具有各類專利的藥品41只(其中發明專利29只),醫療器械有10個大類共111只。
5.節能環保產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規模從小到大,門類逐步增多,包括節能裝備與環境保護產品制造、資源綜合利用、潔凈技術產品制造和環保技術服務等四大類。到2009年底,從事節能環保產業的企事業單位達到400多家,國家環保總局批準成立的常州國家環保產業園是中國環境保護協會指定的環保產業示范基地。江蘇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各類水處理及小區熱水系統,是國內小區熱水集中供應系統的最大供應商;江蘇維爾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垃圾滲濾液處理設備的主要供應商;我市水處理劑生產量已占全國總量的60%左右,活性炭的產量占全國的近1/3,已經成為全國水處理劑與木質活性炭的兩大重要生產基地。
6.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產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嵌入式軟件、游戲動漫和創意產業等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全市擁有軟件企業600家,其中經認定的軟件企業達到180余家,軟件產品500余只。國光股份有限公司進入全國軟件百強,OKI成為國家規劃布局的重點軟件企業。目前,我市除系統軟件之外,其他軟件都有涉及,沖電氣在VOIP和CTI技術領域具有世界領先水平,華文印刷的漢字字型庫、新科軟件開發的GPS軟件、國光信息的銀證系統軟件、計算機終端軟件、POS終端軟件等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7.物聯網產業。已有20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致力于物聯網技術研發和產品制造,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研發能力,成立了常州新傳感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目前,常州新傳感網產業的主要企業有瑞聲科技、托利多和新科電子等公司。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有煤炭研究院、東南大學常州研究院和常州大學等單位。
(二)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