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風能的應用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風帆驅動尼羅河上的航船,公元前200年中國人用風輪提水灌溉,波斯人用垂直軸風輪磨面。在歐洲,丹麥是最早利用風能發電的國家,1891年丹麥的物理學家PoulLaCour和他的學生團隊設計制造了一臺現代意義上的風力發電機,用來電解學生做實驗用的氫氣和照明。PoulLaCour為了解決發電輸出不穩定的問題,后來發明了一種調節器。1895年一個穩定輸出的風力發電站建成,供一個叫Askovde村莊使用,奠定了現代風電技術的雛形和應用經典。1940年,二戰期間出現了當時最大的1.25MW的兩葉片風電機組Grandpa`sKnob,給一個區域電網供電。后來丹麥人提出了一種劃時代的整機結構,即所謂的“丹麥概念(DanishConcept)”,以固定槳葉、鼠籠式異步發電機、直接連網、固定轉速控制、主軸承、主軸、齒輪箱為技術標志。丹麥概念在風電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先驅作用,為后來先進的偏航、變槳、變速、雙饋異步發電機技術路線打下了基礎。20世紀70年代,當石油價格暴漲和由于國際政治爭端導致的石油禁運發生以后,在歐洲重新出現了對風電技術開發的熱潮,政府和企業支持各種與風電技術相關的研究項目。這個時期可以被認為是歐洲風電第一個大發展的階段。隨后,德國、丹麥、荷蘭、英國等紛紛出臺政策,促進風電機組的工業化和市場化研究,研制包括單葉片、雙葉片、三葉片乃至垂直軸的多種風電機組。1990年代初已經做出了單機容量達3MW、雙葉片和液壓變槳的風電機組——AerolusII,其安裝后共運轉了17年,在2008年完成了歷史使命后被報廢。AerolusII在當時的成功預示著研發大型風電機組是可行的。在這臺機組之后,一些大功率風電機組的研制出現了失敗,使工程師們認識到大型風電機組的技術風險和經濟代價。同時,此前的單葉片,雙葉片技術路線和三葉片相比也顯示出當時技術上的不足,所以9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了以三葉片設計為主流的技術路線,單機功率也從300kW、400kW開始,不斷發展到600kW和750kW等。在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不斷完善,機組功率不斷增大,市場占有基本一統天下的同時,德國人以其從來不輕易跟隨的性格,成功地開發出直驅風力發電機,Enercon和Vensys兩家德國企業的直驅技術概念引領著當今25%-30%的國際風電市場。
近15年,風能利用可以說除了計算機和通訊產業以外是發展最快的技術產業,在“雙饋”和“直驅”兩種技術方案為陸上風電市場主流的前提下,面對海上風電,出現了一些創新性的概念與技術方案來應對海上風電的技術難題,如中速傳動概念(HybriDrive,FusionDrive),高速永磁概念,SCD(SuperCompactDrive)設計等。機組的功率也越來越接近10MW,最具代表性的如Vestas的雙饋方案V164-8MW,葉輪直徑164米,功率8MW,是全球最大的機組;Enercon的E126—7.5MW是直驅方案的代表;而明陽風電的SCD6.5MW-145則是集中速傳動和緊湊設計于一體的最具先進性的創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