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24日,多家風電制造業上市公司已發布2011年三季報,大小風電設備廠商業績紛紛大幅下滑,其中金風科技凈利潤降幅達60%。就連齒輪箱這樣的核心零部件生產商都未幸免,齒輪箱生產巨頭泰勝風能凈利下降52.6%。
產品價格下降及下游市場需求減速成為眾多上市公司解釋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包括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湘電股份這樣的產業巨頭紛紛開始加碼大容量機組研發,以圖以技術優勢擺脫價格競爭陰霾。最新的例子是,華銳風電6兆瓦雙饋海上風機完成吊裝,湘電股份5兆瓦直驅海上風機在荷蘭并網發電。
但分析人士指出,大容量機組受制于應用領域狹窄、產業配套滯后、運行質量待考證等多重因素,導致其產業化前景存在一系列變數。
主流機型毛利率一路下滑
據了解,在目前國內風電制造領域,單機容量為1.5兆瓦、2兆瓦、2.5兆瓦的風機為主力機型,占據市場90%以上份額。而最近幾年以來,3兆瓦以下風電機組價格卻因為風電特許權招標“低價者得”的規則而被動地一路下降,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直到去年底的低于4000元/千瓦,而最新的市場報價逼近3000元/千瓦。
價格一路下跌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各大廠商產品毛利率的下滑,這在此前各公司公布的2011年中報中均有體現。華銳和金風主營的兆瓦級風電機組上半年毛利率分別為19.66%和17.82%,同比分別減少2.87和5.98個百分點。最新的數據是,東方電氣2011年三季報披露,公司新能源產品(風電機組)毛利率為18.82%,上年同期為20.88%,同比減少2.06個百分點,較2010年全年減少3.01個百分點。
為尋求市場突圍,各大廠商紛紛將目標轉向更具技術優勢的5兆及6兆瓦大容量機組研發上,特別是在政策鼓勵海上風電“大發展”的當下,大容量機組的先天適合性讓各大廠商更是趨之若鶩。今年5月,華銳風電宣布其6兆瓦雙饋風機成功下線,10月20日,湘電股份也宣布其5MW直驅風機在荷蘭成功并網發電。緊接著10月23日,華銳更進一步宣布,其6兆瓦機組已完成吊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