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技術開發路線使南車風電在1.65MW風電機組的基礎上很快研發并生產了風輪直徑達88 米的1.5MW 高海拔型機組。“這是南車風電目前最主流的機組,也是有大批量應用業績和大量數據支撐的機組。”張元林認為,高海拔風電機組不僅奠定了南車風電自主技術基礎,也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產品的經營理念。更重要的是,高海拔機組的批量生產和裝機讓南車風電在南方市場嘗到了甜頭。
前兩年,當很多風電后來者還在為已瓜分殆盡的“三北”風能資源豐富區扼腕嘆息時,南車風電已悄然盯上風能資源不錯但海拔很高的云貴等高原地區。與“三北”地區相比,這些區域相對糟糕的交通和建設條件并不被人看好。
這一次,南車風電占據了先機。到2012 年,公司幾乎一半的風電項目都在云南、貴州和甘肅等高海拔地區,這也將嶄露頭角的南車高海拔機型歷練成為其銷量最好、技術最成熟的機型。2012 年,在高海拔地區的批量訂單進一步穩固了南車風電高海拔風電機組在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其間,不乏多個風電場業主對該機型可利用率的認可。
“這些機組在甘肅華電和云南華能的某幾個風電場運行一年多以來,業主反映的發電量都比預期的要高。尤其是在甘肅華電某風電場,那里安裝的66 臺高海拔機組,到每年7、8 月份就可以完成當年的目標發電量。”梁裕國對此十分滿意。
高海拔機組的成功加快了南車風電南移的進度。緊跟1.5MW 高海拔機組的成功,南車風電相繼推出了2.5MW 瀕海和內陸型風電機組以及2MW(D110/H85)低風速風電機組。
自成產業鏈
從機型和市場份額來看,南車風電的攤子鋪得并不大。相對其背后固有的成熟產業鏈來說,南車風電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在此基礎上將客戶的需求不斷細化。
2006 年底,依靠在軌道交通牽引技術方面50 多年的深厚積淀,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株洲所)在風電整機裝備領域初試身手。“風電是發電,對軌道交通來說就是供電,風電與軌道交通的整個技術都有相似性,包括整個傳動鏈。”張元林簡單描述了當年南車跨界發展的原因。不可否認,中國南車在齒輪箱、發電機、控制系統和變流器等關鍵零部件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這還包括從牽引技術領域同時延伸過來的人才和資金優勢。
早在進入風電整機行業前的2003 年,中國南車便開始自主研發風電機組的關鍵零部件,包括發電機、變流器和彈性減振元件,并且成功研制了一系列風電機組控制系統。作為南車風電兄弟公司的時代新材則全面掌握了葉片結構翼型設計、模具制造和成型工藝等方面的核心技術。時代新材生產的葉片不僅用于南車風電,還供貨給國電聯合動力、東汽、浙江運達等國內其他大型風電企業。到2011 年,中國南車實際上已經擁有了包括發電機、葉片、變流器、齒輪箱、輪轂、主框架在內的完整產
業鏈。
不過,在很多風電企業都開始收攏自己產業鏈的時候,梁裕國卻認為南車風電的全產業鏈潛力還未挖掘出來。這位對株洲所變流技術充滿信心的總經理有意在接下來幾年將風電變流器產品推出去。在他看來,作為整個株洲所的王牌產品,變流器不僅是南車步入風電領域的緣起,更應該是南車風電今后著力挖掘的潛力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