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能源的前景和意義,已經為世界所共識,實際上也已經是世界上產業爭奪的第一焦點。”海通證券新能源產業分析師詹文輝分析,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在全力實施新能源國家戰略,頒布了一系列規劃以及能源替代和節能政策。而且隨著未來資源能源壓力越來越大,新能源成為未來主導產業。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堅分析,上海之所以把新能源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率先突破的重點,首先是新能源技術被認為是在信息技術革命之后,最有可能催生新一輪革命的技術。
其次,新能源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第三,我國把開發利用新能源、推進新能源產業化作為實施能源戰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第四,上海也把加快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主攻方向的突破口。
發展新能源,決勝在未來,收益在長遠。上海新能源戰略高瞻遠矚,但不少領域也體現出循序漸進、政府帶動的積極思路。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就要求政府逐年提高采購比例,2012年政府和公共機構新能源汽車新購比例占30%以上,新能源公交客車新購比例占30%以上;鼓勵和支持出租、電力、環衛、郵政等公共服務行業應用新能源汽車,爭取形成3000輛左右新能源汽車的應用規模。
汽車業內專家饒達認為,政府帶動加上政策推動,是一種比較務實、有效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策略,社會帶動效應也比較明顯。
前景光明,道阻且長
普瑞斯,全球最成熟、最知名的新能源汽車。記者在上海一家規模很大的豐田4S店里看到,嶄新的普瑞斯靜靜呆在角落,乏人問津。店里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新能源車叫好不叫座,一年才能賣四、五臺,原因很簡單,小型車的模樣卻要賣中高檔車的價格,政府對購買新能源車的補貼不到位,自然難賣。”
新能源產業領域,不僅技術研發難,產業化難,降低成本難,真正推向市場也異常艱難,需要大量配套政策措施。不僅是新能源汽車,如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也卡在上網電價這一關。新能源產業化還需不斷“闖關”。
上海力推新能源產業,同樣還要克服許多困難,走很長的路。首先,新能源產業是全球激烈爭奪的產業高地,競爭壓力極大,而且具有不確定性,許多技術路線還看不清楚,必須大膽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