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中國搞自主創新搞了10年來,企業是創新主體的地位,這樣一個角度立論,沒有真正的得到落實,這是我們國家應該反思的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我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因為在很多的領域,我們一方面把企業放得很高,創新主體,但是另一方面,企業家在中國仍然是沒有盡到,比如說很多重大產業的一些投入,產業的政策制訂,幾乎還看不見企業家的影子。
我經常參與各種各樣的產業政策制訂,我上次參加國家發改委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的規劃一個政策制訂,其中有很多關于比如說大數據、互聯網的新興產業政策,但我在那個群體里面,我看見很多院士,但我沒看見有華為的人,沒看見有阿里的人,為什么?因為華為,包括聯想這些人,他們沒有院士,他參與不了我們國家這些重大技術政策決策中來的。我們好多產業政策制訂不接地氣,不了解真正的市場需求,都是技術導向,國外有什么技術,我們必須要有這個技術,但是它沒有從中國的國情市場、企業能力出發、市場需求出發。
過去從自主創新以來,我現在離開科技部了,我們十年來,有個重大的貢獻,確實大學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增長,我們每年的研發經費是20%的速度增長。我們大學教授,包括中國科學院是非常開心的,但是有方向性的錯誤。這次你像科研經費非常分散、破碎化,所以這次習近平已經對科技計劃做重大調整,將來863、973沒了,因為你這種支持模式是破碎化、分散化的,達不到國家目標。
另外一個話題,企業的研發經費占GDP現在銷售收入仍然非常低。我們國家的科技占GDP的比例2%,和歐盟國家一樣了,但是企業占銷售收入仍然低于1%,意味著企業的創新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我這里面用這么一個圖,美國人怎么支持科技?這是一個英國教授畫得圖,他說蘋果手機有今天,大量的是美國國家的科技支持,他說美國國防部、美國能源部,很多的項目支持廠商的核心技術的突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比如說互聯網、比如說液晶。政府應該支持一些核心技術的突破,我們國家,我今天看,看看50強里面,我們中國進去很多,像華為、中石油、中國鐵建、中國鐵路都進去,全球看我們國內有50強,但是我們發現一個結果,沒有幾個企業真的能夠做到對研發很重視。我這個講得是一個日本的圖,40年前了,日本所有的產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都超過1%,最低的是鋼鐵也超過1%,那還是40年前,我們到今天還沒有超過1%,也就是我們現在企業研發投入水平和40年前的日本還不在一個檔次上,現在老說自主創新是哪里來的?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我希望像魏總,你在行業里面,還算是中等企業,還不算大企業,有這樣一個理念非常重要。時間有限,不再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