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500千伏瀾滄江變電站
通道之盼
當璀璨的燈光為夜晚的上海披上一襲最華美的衣衫,置身于其中的市民或游客可能并不了解,上海已是全球最大的“綠電城市”,用電量中的三成是源自2000千米外的四川送來的清潔水電。
2014年,四川電網外送水電電量首次突破千億大關,累計達1116億千瓦時,較2013年增長62%,創歷史新高。由于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復奉、錦蘇、賓金三大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向華東地區源源不斷傳輸水電清潔能源全年累計達897億千瓦時,相當于三峽電廠的設計年發電量。據測算,897億千瓦時的電量,相當于減少火電原煤消耗400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5萬噸。
令人歡欣的成績背后,是水電無法消納或外送的尷尬現實。據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雷開平透露,2014年四川省在實現新增水電裝機容量1027萬千瓦的同時,棄水電量也達到100億千瓦時左右,為歷年新高。
一方面,清潔發展成為世界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以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能源體系革命正在孕育發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成為國家長期戰略。另一方面,經濟放緩、產能過剩等因素,呈現對電量高速增長不支撐的跡象。預計到2020年,四川省發電裝機將達1.13億千瓦,在滿足省內用電市場需求和現有輸電通道滿額外送情況下,豐水期仍有超過1000萬千瓦富余電力需要外送,清潔能源消納壓力巨大。
為此,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的主導下,也加快了對西南水電基地棄水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包括2014年年初即確定云南為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隨后還批復了大用戶直購電的試點輸配電價,促進用戶與電廠雙方直接交易、開展水電棄水及消納專項監管、加快外送通道建設等。
隨著我國能源戰略西移,大型能源基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的距離越來越遠,能源輸送的規模也將越來越大。“特別需要能長距離輸電的大電網予以配合。”中國水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認為。
為充分釋放西南地區的“清潔能量”,從全國能源優化配置的角度出發,國家電網公司研究提出了建設覆蓋川、藏、渝電網的西南特高壓電網的規劃方案——根據四川在西電東送中的樞紐位置,基于特高壓交流形成骨干網架、特高壓直流遠距離輸電思路,通過“強交強直”合理搭配,適應國家大規模西電東送能源戰略需要;通過引入藏電、疆電解決川渝負荷中心枯期供電缺口問題,并為遠期西電東送提供持續穩定的接續電力。
2014年,隨著川藏聯網工程的完工,西南電網已初具雛形。王抒祥呼吁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將西南電網上升為國家策略:“加快西南特高壓電網建設,將構建以四川電網為樞紐的跨省區、互聯互通的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大平臺,將打造更為堅強有力的西電東送送端。國家相關部門應將西南特高壓電網方案納入國家‘十三五’電力發展規劃,并加快實施。”
不僅如此,王抒祥認為,做好規劃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先“圈地”,再開發,不可一擁而上,無序開發。例如,攀西等500千伏水電送出通道難以承載大規模新能源外送需求,涼山、甘孜、阿壩等局部電網薄弱,近期也不具備大規模新能源接入能力。針對這種現狀,王抒祥稱,做好四川省新能源發電科學規劃及建設安排,可以引導發電企業合理制定新能源發電項目開發布局和時序,尤其是暫緩涼山南部和鹽源等地項目建設,為新能源發電順利接入和消納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