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電茶山風電場是本刊與殼牌共同舉辦“最美風電場”活動的第一站。作為一個沿海高山風電場,茶山風電場的工作生活條件與其他風電場同樣艱苦,但這個風電場還具有其特別之處,如景區般優美的環境,大大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的利用小時數,以及隨時準備應對突如其來的冰凍和臺風。茶山風電場因具有環境友好美、民生和諧美、風電人物美、知識傳承美、運維管理美,而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風電場樣本。
爭論一年的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調整終于在今年塵埃落定。這意味著,電價調整后,一部分風電項目吸引投資的能力將會有所下降,而這3 類風資源區目前恰好是我國棄風限電和開發企業虧損較嚴重的地區。與此相對的是,風能資源較好、項目存量較大的第IV 類資源區(業界常稱為低風速地區)的投資價值將得以凸顯。
不難看出,除了成本下降等客觀因素,陸上風電電價調整還傳達出另外一層深意,即合理引導風電投資。具體來說就是,控制風電大基地裝機節奏,支持風能資源不太豐富的中東部地區發展低風速風電場,倡導分散式開發。
新手階段,琢磨“菜譜”與掌握“火候”或許才是關鍵所在——像一個主廚,備齊上好食材,擺開鍋碗瓢盆,將低風速風電這場盛宴越做越大。面對“十三五”的風電藍圖,風電企業在這輪低風速風電大餐中表現如何?在技術、管理和電價體系開始顯露突破之光時,是否意味著低風速市場已掌握更穩健的未來?
跟隨《風能》雜志主辦、殼牌協辦的“最美風電場”活動的探尋腳步,近年新建的國電電力寧海茶山風電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觀察樣本。
建設與選型成普遍難題
梅雨季節的江南,煙雨如墨,濃淡相宜。記者從寧波市區出發,車行九曲十八彎的山路約四個小時后,一排排潔白的風電機組出現在車窗外,草木之香混合著山野之氣陣陣襲來。繼續前行至山頂,升壓站、綜合控制樓逐一映入眼簾。俯瞰群山,蒼翠之間云騰霧倚,風電機組隨山建,風由風輪轉,仿佛置身蓬萊仙境。
時光倒退3 年,這里還是一片荒蕪山林。如今,這里是浙江省高山容量最大的風電項目——國電電力寧海茶山風電場。機組布置在海拔600 米至800 米高的山脊上, 共安裝39臺1.5 兆瓦機組,總容量58.5 兆瓦。2013 年6 月投運至今,該風電場累計發電量達30953萬千瓦時。每年節約標煤5 萬多噸,淡水約45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 萬噸、粉塵4000 多噸、二氧化硫約1000 萬噸。
國電電力寧海茶山風電場場長告訴記者,該風電場2014 年發電量為14618 萬千瓦時,利用小時達2499 小時,比該省平均利用小時數高303 小時。與此同時,發出的電量100%在省內電網全額消納。
雖然低風速風資源區的投資價值因電價和零“棄風”得以凸顯,但其開發難度卻遠高于前3 類地區。除了風資源較差外,低風速風資源區難以找到成片的開發區域,山地眾多、地形復雜,風電機組的運輸和安裝成為風電開發商需要克服的普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