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GEL涉足能源已是2009年,早期的VOGEL以太陽能產業為主。隨著德國聯邦政府的《能源方案》頒布,德國能源產業中,分布式與可再生能源將會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在PeterVogel看來,越來越多的Prosumer(Producer+Consumer能源生產與消費者)將成為德國能源產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也催生了德國人對智慧能源控制系統的需求。在收購了初創企業OLISystem后,VOGEL獲得了OLI技術與生產能力,OLI的開發,標志著VOGEL正式搭上德國能源轉型的順風車。
根據Peter的介紹,OLI,更類似于一種軟件和硬件結合的“能源路由器”。硬件主要包含類似于路由器的集成系統,系統由USB接口可以與家庭能源系統(包含生活用電、供熱系統、照明系統、屋頂光伏、家庭用電動汽車充電樁)相連。而軟件部分主要是用戶的控制系統,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輕松對分布式的家庭能源系統進行操控。
“用戶也可以與相鄰的工廠、家庭進行能源系統間的互聯互通。自家多余的電,可以出售給鄰居,也可以就近出售給電網,這一切只需通過手機操控就行。”PeterVogel介紹道。
但OLI最強大之處,是它綁定的并不僅僅是能源設施,而是智能家居、家庭儲能、天氣預測、報警系統、燃氣支付等都可以與OLI相連。“智慧能源的四個標準,就是:互動、信息化、集成、互聯網+”。PeterVogel眼中,一幅未來智慧城市的藍圖十分清晰,而其手中的OLI,或將成為打開智慧能源之門的“鑰匙”。
OLI系統
會省錢的“被動建筑”
被動建筑(PassiveHouse),通俗上理解,被動建筑就是冬天不用暖氣,夏天不用空調的節能房屋,最終實現被動節能。最早由德國Mr.BoAdamson教授和德國達姆斯塔特房屋與環境研究所的Mr.WolfgangFeist博士在1988年提出。2010年,默克爾訪華期間,與商務部簽署《關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態園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在青島建立中德生態園,園中的部分建筑被德國dPHT公司設計,被動建筑因此傳入中國。目前,在中關村的K20基地也有被動建筑的身影。
在dPHT總經理WernerZimmermann認為:“被動建筑,關鍵是實現能源管理、水處理、垃圾處理的合理化。在滿足舒適度的基礎上,盡可能節約用能。”dPHT的德國辦公室即坐落在一棟被動建筑中。辦公室裝有集成系統,保持了溫濕度和二氧化碳平衡。
那么,建造一棟被動建筑,是否投資高昂呢?“這是必然的。”WernerZimmermann表示:“一棟被動建筑,需要好的外部保溫材料,門窗也需要很好的隔熱材料做成,避免能量散失,好的氣密性和排風系統,在建筑設計上盡可能避免熱橋和冷橋。此外,為了節約建筑成本,大部分被動建筑都采用了模塊化設計,最終節約下來的能源消耗費用,可以抵消建造房屋時的支出。”
圖:被動建筑采用的特殊的門窗
例如,在dPHT的德國總部,建筑的采暖系統是遠紅外傳感系統,熱量回收率達到99.8%,在零下二十攝氏度的外部環境中,給屋內加熱到零攝氏度,只需消耗600瓦的電,而零攝氏度加熱到二十攝氏度,電力消耗約380瓦,和普通家用采暖相比,能耗大大降低。
“由于全球各地建筑材料,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建筑設計必須因地制宜,但氣候變化使每個房屋都有了節能需求,因此被動建筑將是前途無量的。”WernerZimmermann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