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一早,一輛印有“東方風電(涼山)”字樣的大巴駛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工業集中區,彝族青年牟爾古和同事下車,換上藍色工裝,徑直走向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的工廠。
7月20日一早,一輛印有“東方風電(涼山)”字樣的大巴駛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工業集中區,彝族青年牟爾古和同事下車,換上藍色工裝,徑直走向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的工廠。該公司是東方 電氣集團下屬東方 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工廠位于安寧河谷旁的螺髻山下。不遠處,一臺臺巨大的白色大“風扇”迎風而立,一直延伸至20公里開外。微風拂過,“風扇”的三片大葉片轉動間,風便化作電,穿越網線,進入千家萬戶。
牟爾古的工作就是生產這些葉片。這份工作,讓他格外自豪。“四川第一個風電場在我家鄉,如今涼山第一家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又在我家鄉。”他說,“涼山造”風電裝備中有他的一份力。
隨“風”而動,一個產業落地成鏈
“涼山造”風電裝備,從無到有,只用了4個月。
“創造了‘涼山速度’。”每有造訪者,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軍必談速度。
2015年4月,東方 電氣集團給涼山州委、州政府發函,表達了與地方合作建設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的想法。很快,雙方達成共識,由涼山興建產業孵化基地,東方 電氣風電裝備制造項目入駐。當年6月,項目建設啟動,僅3個月完成一期建設任務;11月,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開工;12月,“涼山造”首支葉片下線……
“一封信,一次座談會就促成合作。”在張軍看來,如此順利,雙贏是根基。
如今風電機組林立的涼山,7年前還是個不被業內看好的“貧風區”。“實測顯示,年平均風速僅6.5米/秒,最高可達8米/秒。”中國電建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德昌風電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志雄介紹,當時業界普遍認為7米/秒以下的風能基本上沒有開發價值,而涼山充其量只算“基本可開發”。但當時風資源豐富的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開發已近飽和。向南轉移,成為風電開發企業的共同選擇。
在此背景下,德昌風電在四川首吃“螃蟹”,示范起步。針對地域特征,研制低風速、長葉片機組,德昌風電2011年發電第一年就喜獲豐收,讓涼山很快成為風電開發“熱土”。2015年,涼山獲批成為我國南方區域首個被國家能源局批準的發展千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地區。之后,又被國家列為風光水發電互補示范地區。
低風速風電機組的葉片更長,僅一臺2.5MW機組的葉片就達60米。為避開運輸難題,東方 電氣決定,隨“風”而動,哪里有需要就把制造點設在哪里。“原本只計劃落地一個葉片廠。”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如林表示,與涼山州政府共同謀劃后決定突破原計劃,葉片廠從一變二,可年產100萬千瓦風電葉片,并新增100萬千瓦風電主機組裝能力。投產第一年,公司創造產值達10.3億元,占德昌縣1/5的工業產值。截至今年6月,公司累計產值已突破15億元。
東方 風電的落戶帶來一系列配套企業。如生產玻纖布的航天長征睿特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機艙罩的四川東樹新材料有限公司,塔筒制造商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
如今,涼山已形成具有風電葉片、風電主機、玻纖布、機艙罩、塔筒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基地,成為目前西南片區乃至東南亞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滿足風電產業發展裝備需求的制造基地。
捕“風”前行,年輕人回得來留得住
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當地年輕人因“風”歸來。
“以前也想過回來,但很難留得下。”家住德昌縣鳳凰村的周啟麗2012年大學畢業后,在成都工作。為方便照顧年邁的父母,周啟麗一直想就近找個工作。去年底回家看到風電招聘的消息后,她立即報了名。經過面試,周啟麗去年3月入職,成為一名質檢員。
在牟爾古看來,風電裝備制造的落地,讓從涼山“走”出去的大學生有了返鄉的“第四條路”。
“在長輩們的觀念中,大學畢業只有當公務員、教師或醫生,才算穩定職業。”作為家族第一個大學生,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曾讓他在家族無比榮耀。但大學畢業后,他沒有選擇“理想職業”,而是進入東方 電氣位于天津的葉片公司當技術員,讓長輩們不解。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公司建成后,他第一時間回到家鄉。親眼見證他的工作后,長輩親友們認可了他,身邊的人也開始對科技有了崇拜感。
“風電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吸引來的也多是年輕人。”在張軍看來,對脫貧攻堅的涼山而言,帶動一個年輕人就業,就能改變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村。變化,既在經濟,更在觀念。
目前,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已為當地200多名待業青年提供了工作崗位,包括彝族、傈僳族、白族等少數民族青年。“他們的工資在當地算高收入,尤其是一線員工。”張軍表示,整個風電裝備制造示范基地已帶動近400人就業。
周如林介紹,他們正在為當地職業學校與相關風電職業技術學院牽線搭橋,希望通過對接合作培養更多本地化技術員工。此舉既可滿足涼山新能源產業發展需要,又能解決當地年輕人因缺乏專業技能而影響就業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