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風電全面平價時代越來越近。平價拐點到來,對風電行業將是一輪新的洗牌。擁有持續技術創新能力和長久價值創造能力的企業方能勝出。三一集團總裁助理、三一重能營銷公司總經理余梁為表示:三一重能堅定地要成為風電行業的“長跑者”和“價值創造者”。
打破產業鏈瓶頸 成為靠譜負責企業
在9月30日并網的青豫特高壓配套風電項目中,三一重能承擔了國家電投黃河水電公司65萬千瓦項目的風機供貨重任。在行業“搶裝”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因素下,仍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了供貨任務,成為業內公認的“誠信、負責任的整機商”。
“第一,我們沒有超出自身的交付能力去接單;第二,我們沒有把原來價格較低的訂單舍棄。”三一集團總裁助理、三一重能營銷公司總經理余梁為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而在“搶裝潮”的當下,整機商毀約前期低價訂單的現象屢見不鮮。三一重能之所以固執地堅守,既源于過去,也源于未來。說其源于過去,是因為三一重能曾在風電行業走過彎路,體會過切膚之痛;說其源于未來,是因為三一重能堅定地要成為風電行業的“長跑者”和“價值創造者”,并不介意眼前的寸草得失。
除了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方面的因素外,交付能力還需要實實在在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產能的支撐。
葉片是“搶裝潮”中最緊缺的部件。不僅受制于原材料巴沙木,也受制于模具的數量和成型時間,很難有捷徑可走。
為了解決這一“卡脖子”問題,三一重能緊緊把葉片的研制握在自己手中,去年底,新的葉片工廠在湖南投產,使其旗下葉片生產企業增加到3家。
此外,針對齒輪箱、軸承等部件,提前鎖定長期戰略合作伙伴,提前下單,提前支付預付款鎖定產能。并且,派出團隊協作零部件供應商解決生產中的問題,真正發揮出整機商的資源整合能力,為機組按時保質保量交付提供了有力支撐。
構建技術迭代能力 助力行業平價到低價
在我國作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后,新能源行業為之一振。根據粗略估算,未來,風電和光伏每年至少應增加1億千瓦的裝機。風電平均每年要實現5000萬千瓦以上的裝機。
正如行業所形成的共識:平價之后,風電的成本必須進一步降低。比火電、水電更具價格競爭力,是行業努力的方向。對標火電和水電,風電未來的度電成本需要降到0.2元/千瓦時以下。
從平價到低價,需要產品布局更加合理,更精準符合風資源條件需求。
“面對進一步降本需求,在產品規劃上,我們瞄準‘三北’地區,三一重能已經具備4.5mw、5.xmw機組批量生產能力,正在研制單機容量6-7兆風電機組,進一步降低風電度電成本。針對中東部地區,要做到單位千瓦掃風面積最大,同時,更加智能化。當前,三一3.X平臺產品可以做到160米甚至170米的葉輪直徑。”余梁為稱。
從平價到低價,需要與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用數字化技術賦能。
三一集團副總經理、三一重能數字化本部總監彭旭表示,三一的數字化戰略覆蓋風電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設計到工藝,從供應鏈到制造,從前端服務到后期運維,全面踐行數字化。真正通過基于成本的設計、基于質量的設計,保證研發成本得到最大程度優化,保證產業鏈各環節獲得合理利潤,從而實現良性、可持續降本。
從平價到低價,需要產業鏈協同優化、不斷地技術創新和迭代。
“我們是實施箱變上置的國內首家整機商,通過這一技術迭代,節省了箱變的占地成本、基礎養護成本和電纜連接成本,同時也節省了箱變的施工周期。而這一技術路線已被國際整機商驗證是成熟可靠的。”余梁為說。
加強產業協同 加快大型風電研發
伴隨降本需求的凸顯,風機的大型化趨勢愈發明顯。風機容量越來越大,風機塔架越來越高,給吊裝施工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挑戰往往蘊藏著機遇。在余梁為看來,這正是以工程機械業務起家的三一優勢所在。
余梁為表示,風電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建,離不開工程裝備,在這方面,三一具有很強的協同能力。三一針對大風機、高塔架設計的起重設備,可以進一步降低施工環節成本。
余梁為表示,三一重能將以堅實的戰略定力、誠信負責任的企業品質,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成為風電行業的長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