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遼寧電力現貨市場開展了首次結算試運行,運行日期為7月8日-7月11日,并抽取一天進行財務結算,本文選定9日來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本次現貨試運行的圓滿結束,標志著遼寧省進一步推進了作為第二批現貨試點省份的現貨市場建設進程。
當前交易中心暫未出具結算明細(7月現貨電費將在8月結算帳單中進行結算),7月9日日前、實時市場出清均價為0元/兆瓦時。根據市場披露數據測算,7月9日風電、光伏結算電價分別為風電約486元/兆瓦時,光伏約262元/兆瓦時,較目前新能源企業結算價格差別較大。反映出現貨市場背景下,發電企業不得不面臨的資產收益波動,特別是出力時段“不可控、不穩定”的新能源發電企業,面對未來不避免的長周期現貨結算趨勢,發電企業該如何應對?
現貨價格情況

遼寧省7月9日-11日96點現貨價格
在本次現貨結算試運行期間,現貨價格大部分時段為0價,剩下的點則直接頂到了上限價1500元/兆瓦時。為何這幾天的現貨電價如此極端?筆者認為原因就在一個關鍵詞上:調電運行。
首先,遼寧的火電競價空間在夏季十分緊張。需求方面,7月全省總體的平均負荷在31000MW左右。供給方面,省間聯絡線、核電、非市場化機組、水電機組及非市場化機組提供大量供給,再加上新能源機組出力,留給火電機組的競價空間總體在9000MW-14000MW左右。而遼寧目前的參與市場的統調火電容量足有34000MW,可以說留給火電的競價空間用捉襟見肘來形容是一點都不為過。
其次,目前對于火電機組來說,發電量依舊是首要指標,同時機組持有的中長期合約完全可以覆蓋他們大部分的發電能力,再與本就不富裕的留給火電的總體發電空間相結合,那火電機組不約而同報零價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綜合以上兩點,競價空間緊張及高比例中長期背景下,導致本輪現貨出現相對異常的電價。而火電也并非只是單純的全報零價,本次火電就選擇在其持倉電量內報零價來保證可以履約發電,在此之外則通過報高價來進行獲利,從極少數的1500元/兆瓦時現貨電價也可以印證這點。
由此我們會好奇,現貨市場的全天0價會對新能源項目結算產生多大影響?
486與262
風光結算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根據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測算,7月9日遼寧省內風電單日平均結算價格約為486元/兆瓦時,光伏電站單日平均結算價格約為262元/兆瓦時。兩者相差足足有224元/兆瓦時!造成兩者差距如此之大的核心原因就在于中長期電量的分配上。
依據交易中心給出的7月交易數據和現貨披露數據,具體測算出遼寧7月9日風電、光伏的發電持倉情況如下表,并計算出各自的結算均價。

省內光伏7月9日持倉情況

省內風電7月9日持倉情況
不難看出,風電場站在9日這天的中長期總持倉量可以覆蓋其發電量,從而避免讓電量在現貨中以零價進行結算,而光伏持有的中長期合約較少,導致其多數電量在現貨結算,拉低了其結算均價。
進一步來說,造成結算電價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優先發電合約的分配比例不同,風電相較光伏能多分配更多的優先發電合約;第二是風電在現貨中是負偏差電量,相當于中長期電量在現貨中零價買入實現了套利。而光伏在日前和實時均以現貨電價賣出,并以零價結算。
相比光伏項目,影響更大的是只參與優先發電交易的電站。由于此次優發電量結算采用了新的結算方式,本次只簽訂優發的場站的中長期持倉量只有原來的四成不到。而在《遼寧省電力市場結算實施細則3.0》中規定,新能源機組的省內中長期合約分時電量不得少于該時段實際發電量的40%,偏差部分電量需×1.2倍按照該時段燃煤機組中長期直接交易合約加權均價考核。而光伏電站的優先發電合約分配比例僅有30.10%,意味著有9.9%的電量需要接受考核。綜合測算,只做優先發電交易的光伏電站7月9日的結算電價僅有40.30元/兆瓦時!

純優發合約電站持倉情況
新能源項目該如何應對現貨交易?
遼寧采用的是“雙偏差”結算模式:中長期合約電量按合約價格結算;日前出清電量與中長期合約電量的偏差按照機組所在節點日前出清電價結算;機組上網電量與日前出清電量的偏差按照機組所在節點實時出清電價結算。
那么我們提升電價的主要途徑就在于簽定中長期合約,而關于中長期合約的收益計算公式如下:
R中長期=Σ[Q中長期,t × (P中長期,t-P日前,t)]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中長期收益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對中長期電量的分配,通過調整電量分解曲線形成各時點差異化持倉來規避現貨高價時段的風險;其次是中長期簽約價格,保證高價合約在現貨中的優勢,以上兩點相結合,對整體的中長期合約收益產生影響。
目前,遼寧省新能源目前能參加的中長期交易有四大類,分別是綠電交易、省內中長期交易、外送交易和優先發電交易。其中綠電交易、省內中長期交易都是自己擬定電量曲線,優先發電交易和外送交易都是交易中心給定曲線。
在本次試運行中,優先發電合約的分配方式發生了變化——《遼寧省電力市場結算實施細則(V3.0)》第二十四條明確了在現貨結算時的優先發電合約分解的計算方式:

可以看到,第一點是優先發電合約按照日前申報的功率預測曲線的固定比例進行分解,也就是無論項目否簽訂優發合約,只要是新能源場站就會被分配優發合約。第二點是優發合約分配比例為α,該系數由市場化風電、光伏機組的月度優發電量占其月度簽訂的總合同的比例確定。其中市場化機組指整體參與市場化交易的機組,意味著該比例由當月全省該類型機組優發合約占總合同的比例來確定的。通過計算得出7月該比例α風電約為47%,光伏約為30%。
那作為新能源市場主體,我們該如何應對現貨市場呢?
積極參與市場交易
從本次的優先發電合約分配就可以看出,遼寧省對于優先發電合約的分配并不是由發電企業自主約定的,而是按照比例分配給省內的新能源場站,因此按照過去單一申報優先發電交易的交易方式已經改變。同時僅參與優先發電會導致高比例電量進入現貨日前和實時市場,將嚴重影響場站收益,需要新能源發電企業密切關注優發合約分配比例,同時積極參與市場化交易保障收益。
合理把控中長期交易
中長期合約的電量分解曲線及中長期簽約價格都會大幅影響場站結算收益,高價合約與優勢曲線往往是應對現貨的好辦法。
遼寧現貨市場未來走向
本次遼寧現貨結算試運行是遼寧電力市場發展的里程碑,也是遼寧電力市場建設邁出的一大步,作為東北區域首個開展現貨結算試運行的省份,遼寧不僅合理解決了東北調峰輔助服務和現貨市場的銜接,也為東北各省現貨市場的推進提供了非常好的實踐經驗。
全天零價的結果無疑是給大部分未準備好參與現貨市場的主體一記警鐘,同樣反映出推進現貨市場迫在眉睫,需要發電企業正視現貨市場,通過合理報價、積極參與交易等方式,轉變企業經營思路。從另一個視角來看,現貨市場展現出的價格信號同樣會引導發、用兩端重新思考中長期交易電量及價格,同時隨著遼寧現貨的不斷試運行,市場體系與規則將不斷完善,相信后續遼寧的現貨市場會發展的越來越好,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