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10時,三峽16兆瓦漂浮式海上風電成套系統示范應用工程項目在廣西北海鐵山港海域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項目,也是我國首個單機容量突破16兆瓦的漂浮式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標志著我國在深遠海風電技術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三峽上海院承擔項目的勘測設計及科研工作。
項目旨在通過科學規劃選址、海洋環境參數收集,有針對性地對“10兆瓦+”大容量機組的漂浮式海上風電關鍵技術展開研究。最終開發符合我國海洋環境條件、經濟適用的創新型抗臺風型浮式風電機組與基礎,形成從設計到施工以及裝備的成套技術。
相較于2021年投運的我國首臺漂浮式工程“三峽引領號”(5.5兆瓦),本項目場址水深約50米,機組容量提升近3倍,對研發設計和施工技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上海院作為“三峽引領號”的勘測設計單位,憑借在該領域的技術積累與創新優勢,開展針對性研究,融入多項創新技術,為本次項目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目前,該項目除了研發目前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機組及支撐結構,實現關鍵零部件100%國產化。還研發了包括新材料系泊系統、新型動態壓載系統在內的多項新工藝新材料技術。經過中國船級社認證及評估,項目設計方案在目前主尺度和作業條件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滿足大規模商業化應用要求。
上海院將持續探索適應中國獨特海洋環境條件的漂浮式風電技術體系,聚焦大容量低建設成本的漂浮式海上風電研究及應用,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以自主創新的“三峽方案”推動我國高端風電裝備產業形成全球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