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隨著1300噸履帶式起重機將最后一片長達108米、重35.12噸的巨型風機葉片精準嵌入輪轂,標志著由中鐵一局電務公司承建的新疆華電天山北麓610萬千瓦新能源3標工程首臺11.1兆瓦大型風電機組完成安裝。

此次吊裝的金風11.1兆瓦風機,堪稱風電設備中的“巨無霸”。其轂高達120米,由5段高強度鋼材塔筒套接而成;其輪機艙重約173.3噸,內部集成了先進的發電設備與智能控制系統,齒輪箱、發電機等核心部件精密排列,如同風機的“心臟”與“大腦”,將葉片捕獲的風能高效轉化為電能;而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單片長約108米,重約35.12噸的葉片,展開時所覆蓋的面積超過1個標準足球場。它們造型優美流暢,表面采用特殊的復合材料,不僅輕盈堅韌,還能有效降低風阻與噪音。

工程技術人員慶祝首臺風機成功完成吊裝
“風機吊裝是該項目的控制性工程,需歷經塔筒、機艙、葉片、輪轂等超10類大型設備材料的卸車與精密安裝,加之有效施工時間短、大風沙塵等自然條件,都對現場施工造成了巨大挑戰。”項目負責人吳志勇介紹說。
面度相當于20輛家用轎車重量的葉片吊裝,項目部提前做好施工策劃,選擇最佳施工氣象“窗口”,同時運用技術、工藝同步創新策略,一方面通過“雙全站儀實時監測+風速智能預警”系統,構建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機制,將塔筒垂直度誤差嚴格控制在毫米級,有效抵御強風對高空作業精度的影響;另一方面,針對機艙內精密設備,創新采用“柔性包裹+臨時支架”雙重防護體系,從緩沖減震到結構支撐形成全方位保護鏈,最終實現設備吊裝全程“零損傷”,確保工程質量管理優質受控。
“該項目現場施工安全風險高,我們對所有的施工工序的監管都做到了層層設防,每一片葉片的安裝,都要經過5輪以上安全確認。” 現場安全員馮彥濤一邊介紹,一邊展示著手中的智能監測設備,時刻監測著風速。
面對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項目部構建起“人防+技防”立體防護網,通過22項標準化管理表單,進一步落實以“一人一票一監督”為主要內容的作業票制度,同時通過利用無人機巡檢、高清攝像頭對作業區域360°無死角實時監控,創新推行工序舉牌驗收制度等舉措,全力構建起一體化安全防控網絡。
新疆華電天山北麓基地610萬千瓦新能源工程是我國首個“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新能源項目,其中3標工程包括容量為550兆瓦的風電、200兆瓦光伏、150兆瓦/600兆瓦小時儲能、220kV匯集站建筑安裝及微電網工程。
該項目建成后,將通過哈密至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大動脈”,每年向重慶輸送約142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42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72萬噸,不僅為“雙碳”目標注入強勁動能,還將推動新疆能源資源優勢加速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為東西部協同發展架起綠色能源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