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36號文的出臺,新能源步入電價全面市場化階段,項目收益與機組的可靠性及發電效率息息相關。因此,作為直接影響全生命周期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的關鍵因素,風電項目的初始安裝質量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安裝環節中任何微小瑕疵,均可能在長期的運行中被放大,轉化為高昂的運維成本與發電量損失。
風電安裝過程中,塔筒對接、螺栓緊固、葉片吊裝等關鍵工序對精度要求極高。然而,傳統質控模式依賴人工經驗,受限于高空作業條件,不僅面臨效率與精度的雙重挑戰,更存在三大局限:
風場多位于荒野區域,常面臨大風、低溫等復雜氣候,傳統質控方法效率低,且安全風險較高。
高空作業環境危險系數高,檢驗人員難以近距離、多角度開展檢查工作,存在大量視覺盲區。
依賴手工記錄和后期整理,過程數據缺乏連續性與實時性,質量問題難以追溯。
面對上述行業共性難題,電氣風電憑借“新質天眼”系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不僅是工具層面升級,更是風電安裝質量管理模式的一次深度重構。
以“無人機+AI”構建質控“智慧之眼”
作為行業唯一將“無人機+AI”技術應用于工程期的企業,電氣風電從三個維度重塑質控流程:
基于風電廠施工布局,部署車載天眼系統,搭載無人機、機場和配套充電設備,以及本地化服務器, 隨施工進度靈活轉場,實現空地一體化協同。
數字化手段如同敏銳的“神經末梢”,實時捕捉從混塔塔片組裝、塔筒吊裝,到機艙、輪轂、葉片高精度對接的全過程細節,使每一項施工參數都能在數字孿生模型中精準復現,實現從單點檢測到全鏈智控的跨越。
系統融合高精度定位技術與激光雷達地圖實時重構技術,基于環境感知自動生成安全、高效、可執行的飛行路徑。該系統具備抗強風干擾能力,能夠實現厘米級懸停與路徑跟蹤,為精準監測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新質天眼”搭載AI視覺圖像智能識別技術,依托5G網絡和低時延技術,對施工現場異常情況進行實時識別。一旦發現如“葉片夾具安裝不到位”、“葉片安裝角度偏移”等問題,系統立即將報警信號推送至檢驗員終端,實現從被動響應向主動干預的轉變。
通過本地服務器部署方案,可在偏遠山區、荒漠郊野等場景中,繼續支持AI大模型對現場數據開展高效分析,進而有效保障AI分析功能的穩定運行,使其不受地域差異與現場環境條件的限制。

03邁向“透明建造時代”過程可視、風險可控、質量可溯
過程可視、風險可控、量可溯
“新質天眼”的落地應用,是電氣風電將“好品質、可信賴”的價值承諾向項目交付端延伸的關鍵體現。該系統在風電安裝環節實現了全過程、可量化、可追溯的精準質控,進一步強化了電氣風電作為全生命周期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能力體系。
此類能力延伸在電氣風電的技術布局中一以貫之:從自主研發葉片舉升工裝攻克貴州復雜地形下的百米級葉片運輸難題,到部署亞洲首制SOV運維母船布局深遠海運維,再到如今推出“新質天眼”,均體現了對工程環節關鍵能力的持續夯實。
新質天眼系統正助力風電施工邁入過程可視、風險可控、質量可溯的“透明建造時代”。系統所沉淀的過程數據,將形成寶貴的數字資產,持續反哺技術優化與項目管理,為行業樹立新的質控標桿,共同推動風電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