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商場內的大數據發現,很多買過化妝品的消費者下一步會購買進口水果。類似數據可能會指導我們下一步的營銷方案,比如在化妝品專柜與進口水果廠家間做一些合作。”日前,在百盛商業集團(3368.HK)第一季度業績發布會上,百盛行政總裁張瑞雄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轉型過程中我們會參考更多的數據,按照消費者的購物路線進行門店優化,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優化門店組合。”
受困于實體零售業近年的走弱,百盛業績連年不佳,2017年首季艱難扭虧為盈。
財報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百盛集團營業收益總額增長0.9%。雖然總銷售額收入44.07億元人民幣,同比仍下降5.6%,但“得益于品牌轉型舉措的成功實施,和旗下百盛金獅廣場的有力業績表現,第一季度經營利潤共錄得人民幣3120萬元,同比上一季度增長109.2%,母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利潤為人民幣110萬元。”
據張瑞雄介紹,“2014年百盛開始轉型,現在來看還是晚了一些。我們是一家老牌的百貨公司,轉型并不容易。”
在總銷售額占比中,特許專柜銷售占商品銷售總額約84.6%,余下15.4%則來自直接銷售。品類方面,時裝與服裝類別占商品銷售總額約45.1%,化妝品與配飾占約46.0%,而家居用品與電器類別占約3.2%,余下約5.7%則是食品與鮮貨。
百盛今年第一季度“關閉了一家門店以求進一步改善門店組合的利潤水平”。截至2017年3月31日,百盛旗下有包括49家百貨店,1家購物廣場,2家百盛優客城市廣場、超市、服飾及餐飲門店,覆蓋中國超過30個城市。
彩妝拉動業績
“銷售最好的是彩妝、兒童和運動類品牌。”張瑞雄透露,美妝一直是百盛在中國市場轉型的重要戰略之一。一方面,百盛繼續加大拓展渠道,引入國際一線美妝品牌;另一方面,會結合自身零售渠道優勢,以新的商業形態發力美妝業。
從2015年開始,獲益于政策紅利、資本驅動和消費者需求升級,海淘勢頭興起,跨境電商發展迅猛,消費規模持續擴大,美容護膚產品成為消費者最大購買品類之一。而近幾年多元營銷手段和彩妝類消費者規模人群的擴大,也讓各大彩妝品牌和零售商們嘗到了甜頭。
如資生堂集團2017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在各領域的銷售額均超越上一年度同期。按當地貨幣計算,總體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0.7%;營業利潤同比增長9.3%,達241億日元。特別是針對中國顧客積極開展跨國市場營銷的旅游零售等領域發展態勢良好,拉動了整個業務的增長。中國業務方面,高端化妝品、個人護理品牌等線上銷售占比增加,銷售額按當地貨幣計同比增長21.0%;換算成日元后同比增長14.9%,達355億日元。
普華永道近期發布的全零售調查,提出中國零售業的新常態及新動力,包括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個性化體驗、電商娛樂化、移動社交與商業的交叉創新以及“網紅”帶來的流量經濟模式,都已經成為品牌商和零售商們整合資源、創新運營模式必須考量的因素。
“相對于東南亞及香港等其他區域的消費者來說,中國的消費者更具有好奇心,變化也更快。”百盛運營官張政棠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百盛多年來其實有自己較為穩定的顧客源,轉型要針對不同需求來進行安排和調整。既要引入新客源,也要照顧老顧客。”
調整門店數量
據悉,百盛在2017年內也將持續調整各地門店。百盛將在長沙開設以美容美妝為主題的概念店;2016年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改造百盛天山店,2017年將再度合作改造南昌百盛恒茂店。與此同時,為了盤活資產,由于租約臨近終止或門店格局不善等諸多原因,百盛決定于2017年5月底關閉3家中國市場的門店,“更好地實現集團整體轉型,提升門店業務能力及整體格局。”
近年來國內實體零售業的“關店”已不新鮮,與全球零售業同步陷入低迷,北美零售業的“關店、倒閉、如何復蘇”等成為周期性話題。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年行業基本情況及連鎖百強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同比增長3.5%,為有統計以來最低的一年。銷售負增長企業34家,比上一年增加3家。門店總數11.4萬余個,同比增長5.9%。百強企業銷售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4%。
各業態銷售增幅差異明顯:便利店增幅最高,達16.7%;專業店和專賣店為6.5%;購物中心1.6%;超市和大型超市1.5%;百貨店為-2.5%。
其中,百盛在2016年主要連鎖百貨企業經營情況中,以銷售增長率-8.3%、門店增長率-8.6%排名11位。
整體來看,百貨、大型超市新開門店數減少,存量門店調整加快。
但報告同時指出,通過關閉低效門店、減員增效、改進商品經營、創新服務,百強企業運營質量逐步改善。2016年,有36家百強企業門店數量比上一年有所減少,通過關閉低效門店,企業經營質量得到改善:其中,租金支出總額同比下降0.5%,租金占銷售額比重2.4%,下降了0.1個百分點。
普華永道思略特咨詢服務合伙人徐晉認為,“中國零售整體發展規模和階段與美國成熟的零售市場相比很不一樣。中國是跳躍式發展,百貨開店關店,關大超市開小便利店,更多是業態調整,而不能說是線下零售萎縮。”
“我相信實體零售業有巨大潛力和機遇。”普華永道中國零售及消費品行業主管合伙人王笑表示,實體零售業增長低迷一方面確實因為實體零售業處于轉型階段。“從定量看,零售業總量超過30萬億,電商再熱門現在不過是占15%左右。所以目前為止,中國零售業主體還是傳統的實體渠道。”
另一方面,“中國實體零售業現在是轉型的最好機會,也面臨最大挑戰。電商以及數據可以為實體零售業做外包服務。但到底采用哪種模式來做轉型過渡,這關系到企業成本及轉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