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
2009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位列世界第二,但風電迅速發展的同時,并網難也成為限制風電發展的瓶頸。風能電力如何有效上網?風電產業如何有序發展?帶著這些疑問,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去年10月份以來,內蒙古風電停轉,損失超過億元,您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海巖:由于規劃落后,電網已經成為影響風電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具體到內蒙古的情況,內蒙古的風電輸送因熱電聯產而受到極大限制,但主要還是體制、利益調整的問題。對于風電,內蒙古本地消化不了,京津唐甚至整個華北地區是可以吸收的,負荷也夠、通道也有,但國家電網不讓入網,這樣就導致了問題的出現。
解決風電上網難題最核心的是觀念、體制問題,是經濟利益調整的問題。當然不可否認,是有很多技術難題,但技術問題并非難以解決。
風電并網問題非常復雜,標準的制定涉及技術、市場機制以及管理等多個方面,一家單位很難把所有的問題研究透徹。風電并網技術標準一定要政府、電網公司、風機制造商及風電場運營商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制定。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近年來,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秦海巖:中國風電產業真正起步是2004年。2004年以前,業內人士對產業發展的擔心集中在能否制造出大型風電機組,制造業能否滿足風電裝機的需要。當時,每年只有不超過10萬kW的裝機容量。
借助巨大的市場優勢,經過5年的發展,國內催生了超過多達70家的整機企業。目前國內幾家主要設備企業如華銳風電、金風科技(24.00,0.38,1.61%)、東汽風電產值已經進入世界前10名。
我國風電機組供應能力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部分領頭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下,積極開展自主創新活動,初步具備了風電機組設計能力,多兆瓦級(大于2兆瓦)風電機組研制技術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