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計劃體制下,國家補貼資源配置要通過行政審批實現。這樣做存在難以避免的弊端:一是政府只能按企業申報的成本進行審批,“高成本批給高額補貼,低成本批給低額補貼”,在機制上不能鼓勵先進;二是有企業為得到更多的建設資金補貼、更高的電價補貼,不再努力控制成本,甚至在建設規模、投產時間和項目財務上作假,既阻礙新能源技術進步,又使補貼政策效率低下;三是人為制訂補貼具體數額,往往跟不上新能源因技術進步和市場供需情況變化帶來的經濟性變化。2009年出現過政府部門公布的補貼資金量高于屋頂光伏工程整體造價的失誤。2011年,與光伏電池快速降價的市場走向相反的高額補貼政策出臺,加上地方的項目核準權限,兩項因素迭加,引發了西部數省區光伏發電脫離中長期規劃和電網建設銜接的爆發性大規模建設熱潮。有的省年內就要投產上百萬千瓦,同時還有數倍規模的項目夜以繼日地施工。再次面對如火如荼的“大躍進”,電網企業全然措手不及,快馬加鞭搶建的光伏電站卻面臨閑置“窩電”的嚴峻形勢。這樣的補貼方式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很容易造成國家財產重大損失。
對于采用競爭辦法確定國家補貼幅度,不少人擔心會導致企業低價搶標,惡性競爭,制造偷工減料,使設備質量低劣,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對此有說法將新能源的招投標工作說成:“都是企業不計工本的瞎投標”。這是需要討論的。首先,競爭機制無可厚非,是國家法定鼓勵并規定的市場機制辦法。競爭就是競爭,就是優勝劣汰,從來就沒有判別競爭是“惡性”還是“良性”的標準。世界各國發展新能源普遍引入了競爭機制,不但有效地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大幅度提高政府補貼政策效率,用更少的資金獲得更大的效用,還能限制個人行為配置資源的自由裁量權。其次,應當相信優勝劣汰是競爭機制的基本法則,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盈利是從事競爭性業務企業的目標和動力。如果競爭規則清楚,執行堅決,監管給力,在這種條件下,如果企業還去搞不顧成本的低價搶標,為眼前利益而偷工減料,生產偽劣產品,無異于自絕生路。再者,如果真有所謂“低價搶標”現象,問題根源恐怕是在招投標的法制化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所以,政府還是應當注重建立和完善競爭機制。
據各方面反映,競爭性招投標工作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改進。例如,招標工作與項目建設在程序上缺乏銜接,許多招標項目在設備簽約后,甚至數年內仍不能具備核準、開工條件,項目用地、海域座標等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因設備市場價格不斷下降,招標后簽訂的商務合同糾紛越來越多;地方保護現象時有發生,用各種說法和做法代替企業決策,設置某些條件照顧在當地設廠的企業中標,投資方和其他企業對此意見強烈;投標結果執行不堅決,縱容了“找后帳”現象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一是要強調貫徹“政企分開”原則,嚴格區分政府行政行為和企業自主經營活動之間界限;二是要認真執行招投標法,行政機關要帶頭按法律規定程序辦事;三是要加強監管,明確責任,平等對待具備競爭資質條件的所有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五)關于“自發自用”電量對電網運營成本的影響問題。
這是電網企業非常關心的問題。有一種看法認為:隨著自發自用電量增加,如果引起電網企業配套設施和運行成本增加,而相應減少了電網系統經營的電量,將使單位電度過網費標準越來越高,最終導致分布式發電不可持續。
深入研究可以看出,這個預計是以當前情況為基礎的靜態分析結果,實際不至如此。因為,隨著就地開發利用新能源電量的比重不斷增加,電網網架結構及其運行管理方式會不斷變化調整,輸電網系統承擔的輸電量和所需電網建設、運行等任務都會相應減輕,建設和經營成本隨之降低,國家給電網企業核定的準許收入總量不會大量增加,單位電度過網費上揚幅度趨于收斂,不存在“發散型”單邊上揚趨勢。
“自發自用”模式是新能源發電、分布式發電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發展趨勢,國際上已經全面鋪開、蓬勃發展。試想,如果不是在偏遠荒漠地區集中建設太陽能發電裝置,然后再將能量密度如此之低的電量超遠距離送出,而是將這部分投資全部用于各地光伏建筑一體化以及在建筑物屋頂上敷設太陽能電池板,或者在低壓用電變壓器附近建設太陽能發電裝置,所發電量由各地的工商企業、機關學校和居民用戶直接使用,以替代化石能源電量,不就節省了大量輸變電工程投資嗎。
(六)關于積極與慎重的關系問題。
積極態度和無畏意志是做成任何事情的基礎,進取精神十分寶貴。當前我國亟需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盡快在新能源這個新制高點上實現突破。新能源的產業鏈長,對拉動經濟、增加就業作用明顯。所以,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發展新能源態度非常積極,由此提出許多加快發展的建議,如:不要爭論,不要怕亂,先干起來,在發展中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等等,其迫切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發展一個產業的迫切心情以及這個產業能夠給經濟帶來重要貢獻和增加大量就業機會的愿望,并不能代替對該產業各環節“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基本要求。每個環節都具備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的合理性,才是該產業鏈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的真正保障。新能源產業投資規模巨大,對包括大量政府補貼資金在內的各類社會資源占用總量巨大,影響范圍很廣,電量還很昂貴。只有這個產業中所有設施都實現了按設計水平正常運行,才能收到拉動經濟、增加就業等期盼效果。不然的話,反而造成全產業鏈更大的損失。
中國經濟社會禁不起“折騰”了。開發利用新能源既要有積極的進取精神,也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那樣的責任感。這兩種精神結合,體現在認真研究問題,尊重科學道理,遵從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建設程序,規范地編制和論證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切實落實各方面配套條件,高度重視國家對于建設項目“技術可行和經濟合理”的基本要求,銳意改革,及時去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并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和比較機制,吸取各方面的經驗教訓,不惑于似是而非的說法,冷卻“大躍進”式的沖動,避免“欲速而不達”的損失,盡可能做到“未雨綢繆而不臨渴掘井”,平心靜氣,踏踏實實,制訂出符合科學規律的、有一定前瞻性的各項政策,真正實現有效地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