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先后有21個風電場獲批接入新疆電網,總容量103.95萬千瓦。按照計劃,年內還將有近20個風電場獲批入網。新疆九大風區中目前已經開發的有六個,印有國電、大唐等公司標識的風機正在全疆各地快速布點。預計2013年,全疆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650萬千瓦。新疆風電的發展勢頭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那么其并網現狀究竟如何?特高壓通道建設能給當地風電發展帶來怎樣的幫助?
現狀 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并非遙不可及
新疆風能資源儲量極為豐富,陸上風能資源占全國資源總量近40%,可開發利用風區總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而截至4月16日,新疆風電裝機容量僅為156萬千瓦,占裝機總容量7%左右,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在第9位。對此,新疆電力調度通信中心水電及新能源處處長常喜強用“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來形容當前的形勢。
他告訴記者,由于新疆電網的電量一直有富余,所以風電真正快速發展是2010年新疆與西北電網聯網工程投運之后的事。“每年大約增加10個風電場、50萬千瓦容量,增長率在50%左右。目前在建的裝機容量為61萬千瓦,已經核準的大約在150多萬千瓦。”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實施“疆電外送”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設,需要配套火電裝機規模約3600萬千瓦、風電1000萬千瓦。1000萬千瓦的風電相對于目前全疆最高2000多萬千瓦的負荷來說,絕對算得上一個大手筆,它撬動了新疆風電發展的大局,點燃了各大企業發展風電的熱情。
哈密與甘肅接壤,距中原負荷中心地區最近,投資少,損耗低,是“疆電外送”的主戰場和橋頭堡,也是±800千伏哈密南—鄭州、哈密北—重慶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及新疆與西北電網聯網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的起點。
在哈密有名的風區三塘湖,記者看到,一片一片的風機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拔地而起,風機上印著各大企業的標識。付濤是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馬蓮泉風電場的值長,馬蓮泉風電場也是當地目前唯一投運的風電場。他說,2009年4月他們剛來的時候,這里基本就是一塊荒地,可以隨意圈地發展。之后的幾年,其他公司都來了,現在風況好的地方都被圈得差不多了。
在馬蓮泉風電場值班室的墻上,記者看到三塘湖地區的風電發展規劃圖,圖上密集的線型、符號標識著不同企業正在建設或將要建設的風電場,塊與塊之間的距離已經很接近。
據哈密電業局發展策劃部主任劉浩軍介紹,哈密地區的風能主要集中在哈密東南部、三塘湖—淖毛湖、十三間房三大風區。其中東南部風區規劃裝機規模200萬千瓦,三塘湖—淖毛湖風區規劃裝機規模300萬千瓦,十三間房風區規劃裝機規模100萬千瓦,加在一起總共600萬千瓦。“這些風電主要將通過哈密北—重慶特高壓直流工程、新疆與西北聯網第二通道工程外送。”
當然,新疆風電發展的迅猛勢頭與其盈利能力也不無關系。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新賽股份與國電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合資開發已經投產的全部風電場,自有資金財務內部收益率高于18%。而其盈利能力提升源自三個方面:首先,政府和新疆電力公司加大對風電場入網的支持力度;其次,隨著在風電場投資建設方面經驗的增加,目前這兩家公司建設1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僅需投入7000萬元,而以往業內普遍公認的是8000萬元,成本大幅度下降;第三,隨著建設經驗的增加,單個風電場的建設周期從以往的兩年縮短到現在的7個月。
入網 在保證電網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接納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