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開發的步子沒能邁得開。
2005年底,市發改委等組織了“重慶市風能資源評價”研討會,與會十多位權威專家一致認為:重慶風能總儲量2250萬千瓦,雖然不具備發展大型或超大型風力電場的條件,但巫山、秀山、黔江、巫溪等十余區縣的風能豐富,仍可建設大中型風電場,徹底否定了“重慶不適宜發展風電”的論調。
這次研討會對重慶的風電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后不久,石柱、武隆、奉節等十余區縣吹響了進軍風電的“號角”。
2006年,巫山提出要建全市首座風能發電站,并組織專家對風電場進行選址踏勘,建立測風塔開展風能資源前期勘測。巫山的“選址勘測”一選就是7年,2012年4月,中國風電集團有限公司宣布退出重慶市風電開發,終止了在巫山縣的風資源測風工作。
2007年8月,云陽縣政府宣布重慶首座風力發電場選址該縣清水土家族鄉岐山草場,建設規模約5萬千瓦,概算總投資5.4億元,并于當年年底開建。而云陽風電站也沒如期開建,至今仍停留在圖紙上。
時間轉眼過去八年,目前僅武隆四眼坪風電場、石柱獅子坪風電場開始并網發電。其中,石柱獅子坪風電場是重慶首個大型風電機組項目,總裝機容量4.95萬千瓦,安裝25臺風電機組,總投資約4.92億元。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每年可提供清潔電力1億千瓦時。
“風電的價值在于綠色環保,是能源產業發展的方向,從目前的應用技術水平來看,它的運用將有一個長期的過程。”代管武隆四眼坪風電場的隆四電力公司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市科委等部門提供的材料顯示,從2005年開始,我市涪陵、江津等地,先后有三十來家企業涉足風電、生物柴油、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目前有20余個處于停滯狀態。
原因
市場存疑慮 新能源叫好不叫座
新能源的開發,順應市場需求,照理說應一帆風順,為何在推進中多數項目被擱置?
市環衛集團總工程師何永全透露,生物柴油在本市基本上沒有機動車使用。消費市場卻對新能源的應用心存疑慮,敬而遠之,這或是新能源項目缺乏“后勁”的一個重要因素。
何永全介紹,目前僅環衛集團內部的少量環衛車和農用車在0號柴油中摻混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混合,公交車等一些以柴油為動力燃料的客車、貨車沒用這種燃油。大部分生物柴油“降低身價”,作了工廠鍋爐燃料等。
據了解,目前我市生產的生物柴油還難進入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主渠道銷售。渝北某加油站趙經理說,生物柴油在生產、銷售、市場準入標準等還不夠完善。如果添加后出現了質量問題,在責任劃分等方面難以明確,因此加油站十分謹慎。
多數普通車主對生物柴油也很謹慎。記者在主城加油站隨機采訪了十名車主,只有兩人認可生物柴油。“現在汽車發動機都很嬌貴,一旦出現問題就不劃算了。”不少車主表示,生物柴油作為一種新型能源,品質提升還有一個過程,為保險(放心保)起見還是慎用為好。
賠本的買賣 成本偏高影響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