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成為世界共識,我國也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走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和諧發展之路。相應地,國家對環境指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重化工項目的環評標準越來越嚴,產業政策門檻不斷提升。尤其是隨著我國加入京都議定書,落實各項減排義務會使我國對節能減排工作更加重視,從而使自治區以消耗化石能源為主的高碳型經濟結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二、風電產業是自治區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但發展面臨著嚴重的需求制約
風能是一種永不枯竭的資源。全球總蘊藏量約2.74×109MW,其中可利用量2×107MW,是可利用水能總量的10多倍,遠超過地球上固體、液體及氣體燃料能量的總和。進入21世紀,伴隨著環境壓力和資源倒逼形勢日益嚴峻,風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能源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高度重視。世界風電裝機由1997年7457兆瓦增加到2007年的94112兆瓦,年均增長28.9%。
我國也非常重視風電產業發展,把發展風電作為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十一五”規劃確定2010年風電裝機目標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但現實狀況是2007年底已建裝機605萬千瓦,占世界裝機總量的6.4%,低于德國、美國、西班牙、印度,位列世界第五位,大大超過了“十一五”規劃目標。業內專家預計:2010年末全國風電裝機將達5115.5萬千瓦,2020年有望達到1.5億千瓦,是國家規劃的5倍。
自治區具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全自治區可開發風能資源總量約1.5億千瓦,是我國風電發展的主要依托地區。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自治區就著手開展風電并網運行的建設,但發展緩慢,至2005年底全自治區累計并網風電裝機容量僅為16.6萬千瓦。但2006年以來,隨著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和《可再生能源法》的出臺,自治區風電產業進入一個“井噴式”的增長時期。到2007年底,全自治區風電裝機容量165萬千瓦,比前20年裝機總和增長近10倍,占全國總量的27%,并成為全國首個風電裝機容量突破100萬千瓦的省區。但盡管如此,目前自治區風能資源利用率也僅為1.1%,開發潛力十分巨大。因而加快風電產業發展,打造“草原風電三峽”,既是增加能源供應、調整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可為自治區經濟發展培育新的產業增長極。
但是,由于風力發電固有的間歇性和波動性,風電存在著電壓差不穩定,相位差、頻率差難以控制等問題,風電大規模介入電網必然會使電網的可靠性降低,從而影響電網的調度和運行方式,使電網接納風電的比例難以突破10%的技術限制。自治區理論上電網約可接納風電800萬千瓦,實際上由于電源結構單一,調節能力有限,能接納的風電要遠小于這個數。此外東北電網承諾接納我區風電600萬千瓦。與巨大的風能資源潛力相比,電網接入問題導致的需求制約成為限制我區風電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