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有些人認為我國能源發展具有后發劣勢,因為優質的油氣資源現在都握在老牌發達國家手里,而且他們還天天叫嚷著要低碳發展,這會直接放緩我們的發展步伐;當然有些人也認為我國能源發展具有后發優勢,可以學習歐洲現在的低碳發展路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引進他們先進的技術提高我們用能的效率,避免走他們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雖然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了)。到底我們后發是有優勢還是劣勢呢?
小編先給出方法論,結論最后再說。判斷后發是優勢還是劣勢有三個要素:環境、對手、自己。(分析國家和分析企業一樣,SWOT、波士頓矩陣什么的都是從這三個要素出發)
一是環境空間有多大。環境空間足夠大,后者有發展的空間,則有后發優勢。否則,后發者沒有空間可以發展,則是劣勢。當然對空間的界定可以多樣,有的是空間重疊,要看領先者和后發者誰更強;有的是空間不同,后發者可以利用差異化戰略。但不論如何,空間要素是前提。
二是對手有多強。領先者很強,遏制住后來者,則后發是劣勢。領先者不能占領全部空間,或者領先者在衰落,則后發有優勢。
三是自己有多強。后來者有資源、且夠努力,則有優勢;否則就是劣勢。
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的例子都大量存在。
以個人為例,假設我是班里的后進生,在腦子不傻的前提下,通過刻苦學習和汲取優等生的經驗,我有很大空間進步,優等生也無法遏制我學習,我是很有可能名列前茅的。假設我是企業的新員工,可以借助企業原有的資源積累,吸收前輩們的經驗教訓,而且還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從而迅速成長;即便在一個企業受限,我也可以憑借資源和本事自己創業或跳槽到同類企業。所以就個人而言,后發優勢很容易,除非個人不努力。隨著互聯網的擴展,后喻文化已更加明顯。
以企業為例,中國大多數企業的后發優勢太明顯了,直接把技術拿過來,或者直接把人才引進進來,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很快在大多數領域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當然在專利保護或保密嚴格的軍工、精密制造、醫藥領域,后發劣勢開始顯現,因為領先者可以動用自己的市場力可以抑制后來者。
以國家為例,日本、亞洲四小龍、以色列等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能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靠了很大的后發優勢;智利、迪拜等國90年代后也發展迅速。當然這些國家有地緣政治因素、有資源能源因素,但學習歐美的先進技術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不過這些國家都有個共性——小。船小好掉頭,發達國家們稍微給點空間,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很快就能發展起來。相比而言,中、俄、印等大國想要達到同等的人均發達水平,就需要經歷更長的過程,領先者們也會更加警惕。一個大國強大了是會威脅到自己的,而一個小國再怎么強大也不會。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隨著后發者體量的增加,留給后發者的空間會變小,領先者的遏制意愿會變強烈,所以后發劣勢越明顯。
中國的能源發展是否具有后發優勢呢?從三要素和三方面來看,三方面是指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和經濟社會發展。
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空間是不足了,中國有劣勢。但歐美等國對國際能源的控制力在減弱,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的處理就能看出西方國家的無奈。現在又有了烏克蘭問題,估計短期內烏克蘭問題是無法平息的,俄羅斯倒向中國也算是一個優勢。國內有頁巖氣,海上鉆井平臺也在建,四個方向都在進口油氣。不過因為能源強度和碳排放承諾,目前也在努力的轉型。綜合來看,這方面中國有優有劣。
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空間方面是沒問題的,因為空間是不重疊的,中國儲量也足夠大。而且技術上我國也世界先進水平了,受國外制約并不大,因而我國有這個后發優勢,在能源領域走一條新的道路。當然,風電、太陽能等波動性電源是否適合大規模開發是另一個問題,至少百年后油氣耗盡時,中國還有能源可以用。電力方面中國優勢明顯,不單國內電網堅強,還全球到處收購。
經濟社會:當然能源和經濟是強相關的兩個領域,能源耗資過大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也要關心中國經濟方面的優劣勢。習總書記說“太平洋足夠大,能夠容納中美兩個國家”,看來領導人覺得空間問題不大。其次,發達國家能夠從技術上可以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但手段正在減少,我國兩個一百年目標不是草率制定的。21世紀也許真的又回到中國的世紀。
所以綜上來看,中國在能源領域是有一定后發優勢的,舉國體制可能成為優勢,也可能成為劣勢。關鍵還是自己夠努力,吾日三省吾身,不斷革新自我!自助者天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