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風電產業承上啟下的一年。風能產業在經歷了2012年的寒冬和裝機低潮后,2013年迎來了復蘇。如果說2013年的風能產業還處于復蘇的初期,元氣尚不充盈,大家對未來還存在一定疑慮的話,那么,2014年就是我國風能產業真正恢復元氣,回到正常發展軌道的一年。
2014年,風能行業發生了數件可以對行業產生一定影響的事件,比如風電調價、海上風電價格出臺。除了特定事件,還有在意識形態上引起公眾、業內人士明顯關注的事件。《風能產業》編輯部從中選出了十件。通過回顧這十大事件,可以梳理風能產業發展思路,認清當前發展形勢,把握未來發展方向。
一、習近平: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6次會議,專門研究我國能源安全戰略。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長期戰略,必須從當前做起,加快實施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
習近平強調,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抓緊制定203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著力推進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研究制定“十三五”能源規劃。
習近平就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提出5點要求。第一,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第二,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第三,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第四,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第五,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二、風電引起霧霾之辯
2014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有篇文章《誰偷了北京的風?》,認為北方的“大風口”內蒙古地區在五年內風電裝機容量暴增了近32倍,這些風電機組偷走了北京的風。該文認為風電場會減小風速,大范圍的風力受損則容易導致霧霾天,并在文中引用多為科學家的理論詳細的解釋了這個觀點。
針對《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上述觀點,風能業內人士認為,大規模風電開發對環境的影響還有待深入研究,并列舉了一系列觀點反駁風電致霧霾論。這些觀點有:
(1)斯坦福研究:風能開發導致的大氣層能量的損失很微小。美國斯坦福大學Maria通過建立風電機組葉片與大氣相互作用的動量參數化關系,估算由于大型風電場建設帶來的全球和區域大氣能量的損失。結果表明,如果全部用風能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風能開發對1km以下大氣層能量的損失大約0.006%-0.008%,比氣溶膠污染和城市化對大氣能量的損耗小一個量級。
(2)丹麥科技大學研究:風電場下風向風速減弱有一定范圍。丹麥科技大學Risoe實驗室Frandsen通過加大中尺度數值模式中的地表粗造度,設置了9000km2范圍的大規模風電場,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大型風電場的局地大氣環境影響效應。結果表明,大型風電場下風向風速減弱的影響經過約30km-60km的距離以后就可以恢復。
(3)國家氣候中心研究:風電場建設未對整個區域的地面風速產生明顯影響。國家氣候中心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資源環境氣象服務首席朱蓉的研究指出,氣象站地面風速減弱的長期變化趨勢形成的原因,有氣候變化背景的作用,也有城市化給氣象站周邊環境帶來的影響因素??傮w來看,朱蓉的團隊所研究的12個氣象站地面風速的變化基本上是漸進的,沒有看出有外力影響下的突變。
三、發改委對風電標桿上網電價的調整
2014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調整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明確對陸上風電繼續實行分資源區的標桿上網電價政策,并將第Ⅰ、Ⅱ和Ⅲ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下調0.02元/千瓦時,第Ⅳ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保持不變。
調整后的四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分別為0.49、0.52、0.56和0.61元/千瓦時。
新電價政策適用于2015年1月1日以后核準,以及2015年1月1日前核準但于2016年1月1日以后投運的風電項目。
新電價政策出臺后,引起短期內的搶裝不可避免。中期來看,會對風電產業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國家層面上的長期目標可能是風火同價。
四、海上風電上網價格、(2014~2016)開發建設方案的出臺
海上風電是未來風電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國“十二五”風電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海上風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前期特許權項目由于價格過低都沒有正式進行建設。隨著海上風電各項技術的進一步加強,海上風電上網價格呼之欲出。
2014年6月5日,發改委下發了《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對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區分潮間帶風電和近海風電兩種類型確定上網電價。2017年以前(不含2017年)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含稅,下同),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
通知還指出,鼓勵通過特許權招標等市場競爭方式確定海上風電項目開發業主和上網電價。通過特許權招標確定業主的海上風電項目,其上網電價按照中標價格執行,但不得高于規定的同類項目上網電價水平。
對于2017年及以后投運的海上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發改委將根據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和項目建設成本變化,結合特許權招投標情況研究制定。
國家能源局還于2014年12月份出臺了《關于印發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的通知》。本方案共有44個項目共計1053萬千瓦的容量。能源局指出,列入開發建設方案的項目視同列入核準計劃,應在2年內核準。
五、2014——風電后市場元年
從2008年起,我國風電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截止2014年底,累計裝機已達到1.15億千瓦。由于種種原因,當前大批量運行的風電機組的現狀是:質量問題頻發;多數機組存在技術改造、升級的需求和空間;而整機制造商的平均出質保率只有10%~30%。
2014年是風電后市場興起的一年。當然前期已有很多開發商、整機企業投入到風電后市場當中,但2014年是風電后市場突然爆發的一年。整個風電業界都意識到了這一點。201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風電后市場專題研討會在珠海召開。原本預計200人規模的會議,來了300位參會代表。
預計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全國會有45GW(4500萬千瓦)的風電機組出質保。到2020年末,全國會有120GW-140GW的服務市場容量,整個服務市場的價值大概會超過800億。
目前,風電后市場相關規范和標準尚未出臺,致使有些運維服務的門檻低。無論是業主組建的運維公司、制造商成立的運維公司還是第三方運維,在未來,后市場的發展都傾向于真正有資質、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公司;朝向系統診斷、整體解決;以有計劃的“預防式”保障服務為主,及時的故障修理為輔;并配有完備的數據庫和服務檔案的全方位一體化方向發展。
六、整機企業競相發力低風速市場
在當前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大風電基地開發已逐漸飽和、三北地區風電消納能力有限,棄風限電問題突出,外送通道建設尚不能滿足風電外送需求這一背景下,風電整機制造商紛紛將目光轉移到低風速風電市場,以期能夠在資源條件相對較弱的四類低風速風能資源區一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