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能。由于地面各處受太陽輻射后氣溫變化不同和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氣壓的差異,在水平方向空氣從高氣壓地區向低氣壓地區流動,即形成風。而風能資源決定于風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風能年累積小時數。把風能轉變為機械動能,再把機械動能轉化為電力動能,這就是風力發電。因為風力發電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會產生輻射或者空氣污染,世界各國均在積極評估、開發風能。
我國的風能資源極為豐富,絕大多數地區的平均風速都在每秒3米以上,特別是東北、西北、西南高原和沿海島嶼,平均風速更大;有的地方,一年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都是大風天。在這些地區,發展風力發電是很有前途的。
不過,發展風力發電需要建立風能資源專業觀測網,制作中國風能資源立體圖譜,開發風能資源數值模擬系統和風電功率預報系統,這些都需要氣象部門提供專業的氣候服務,為大規模風電并網、電網科學調度和安全運營提供科學依據和保障。
2015年1月28日,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公布《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報告》。根據國家風電發展戰略調整,在“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優化了風能資源評估技術,得到了全國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地70米至100米各高度層上風功率密度達到每平方米 150瓦、每平方米200瓦和每平方米300瓦等不同等級的風能資源圖譜和技術可開發量。我國陸地70米高度風功率密度達到每平方米150瓦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72億千瓦,每平方米200瓦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50億千瓦。此成果為全國風電開發的規劃和風電場選址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依據,也是我國制定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參考。
氣象部門在風力發電中除了扮演“指揮者”的角色外,也在本職工作——預報上下大工夫。風能的準確預報對風能的合理調配利用、電網穩定、商業運營、決策服務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氣象部門通過對風電場、風場的預報,結合風電場發電量的情況得到風電場風電量的預報,即風能預報。目前,在68個風電場不斷提供觀測資料的前提下,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每天可向用戶發送這68個風電場訂正預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