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三個理由,新能源產業的崛起將引起電力、IT、建筑業、汽車業、新材料行業、通訊行業等多個產業的重大變革和深度裂變,并催生出一系列新興產業;此外,在新能源領域,目前主要大國之間差距不大,我國應大力發展新能源,以便在未來新的國際格局之中獲得相對有利的位勢,并為提升我國在下一輪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奠定基礎。
三、我國能源產業發展提速
1、加快能源產業發展的背景
受次貸危機沖擊,2008年下半年我國能源產業形勢急轉直下,企業經營陷入嚴重困境。金融危機雖然對中國能源行業帶來了嚴峻挑戰,也為能源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時間窗口。初步分析,理由有三:世界經濟景氣的下降為我國引進先進能源技術和裝備創造了比以往更為有利的條件;國內宏觀經濟景氣的下降為理順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提供了空間;國內能源行業景氣的下降導致傳統能源產業利潤率下降,市場主體盲目擴張的動能減弱,行業重組、升級空間增大。能源結構調整受到的利益阻力基本消除,增量發展市場動能與政策導向趨同,存量調整也比較容易實現。
2、加快能源產業發展的目的
一是跟蹤世界新一輪新能源發展方向,提高未來我國能源產業的國際位勢。發展低碳經濟、加大新能源政策支持力度對發達國家而言,不僅僅是長期能源戰略,同時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增長點。對中國而言,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任很難落到能源頭上,但促進新能源、發展低碳經濟的緊迫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二是加大新能源投資,為刺激內需做貢獻。為應對金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國家能源局為貫徹中央擴大內需的決策部署,迅速核準和開工建設一批影響重大的新能源項目。目前已經核準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廣東陽江三個核電站,西氣東輸二線東段工程,江蘇溧陽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項目。
三是立足長遠,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保障。加大對“短板型”、“欠賬型”、“調整型”能源基礎設施投入,增強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要對優化能源結構意義重大、帶動效應明顯的核電項目、風電項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關系全局和戰略安全的煤、電、油、氣跨區域輸送通道建設,石油、天然鈾等戰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以及農村電網、城市電網和城市油氣配套管網,加大投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