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車磨坊到帆船,再到風力發電,幾千年來,作為動力的來源,風一直為人類所用。在如今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更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訴求。作為一種清潔能源,風力發電恰逢其時,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發電方式。
風電的發展理所當然地受到氣象部門的關注,從風能資源詳查到發電功率預報,氣象部門盡己所能,為我國風電事業做出貢獻。
風能評估:開發的前提
開采石油,需要先行勘探,風雖然無處不在,但卻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于發電。為了避免盲目開發,我們需要事先進行評估。
2015年1月28日,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公布《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報告》,得到了全國各地各高度層上不同等級的風能資源圖譜和技術可開發量。這一成果為全國風電開發的規劃和風電場選址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依據。
在此之前,氣象部門已多次針對風能資源開展普查和詳查。如何評估風能資源的位置、區域范圍和儲量?積累了無數氣象觀測資料的氣象部門有自己的絕招。
第一招叫做資料分析,這包括氣象站的歷史觀測資料,也包括測風塔的觀測資料。技術人員剔除周圍建筑物等無關因素的影響,訂正觀測資料,根據地形地表條件計算風速,再基于風速計算出風功率的分布。
觀測站提供了地面表層10米高的數據,但風機輪轂往往位于50米以上的空中,于是氣象部門建成了由400座測風塔組成的全國風能資源觀測網,利用測風塔觀測風場情況,以得出更為真實有效的數據。
第二招叫做數值模擬,和數值天氣預報的原理相同,氣象部門將數據導入數值模擬系統中,還原出整個風場的情況,進一步提升風能資源評估的精確度。
這樣一來,利用氣象部門得出的風能資源分布情況,風電行業的開發商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投資、建設風機了。
風電功率預報:提高穩定性
這些年來,風能資源評估不斷進行,風電開發也是節節走高。不過,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困難。
電力是一種特殊的能源,石油、煤炭可以大量囤積,而電網則需要供需的動態平衡,需要高度的穩定性,這就對風電的利用提出了挑戰。
風是任性的,它的速度時刻在發生變化,這就導致它的輸出并不完全穩定。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副主任楊振斌介紹,“風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特點,而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要求電源出力穩定、可控,如果局部電網100份電力當中只有1份是風電,那風電對電網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但是100份里頭有20份風電的話,一旦天氣在較短的時間內由大風轉為小風、甚至靜風,而其他的電源又無法在相應的時間內補充上來,就給電網穩定運行帶來困難,會影響電力系統的安全性。”
這樣的特性導致風電難以被電網大量接納,進而導致棄風(指風機雖已裝機卻未用于發電)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風電功率預報來幫忙。
風電功率預報能夠提高風電的可預見性,電網可以明確區域內風電發電預期,從而科學制定發電計劃,進行電力調度。而風電場開發企業也可以利用風電預報選擇風力較小的天氣合理安排風電機組設備的檢修,盡可能減少因風電機組檢修無法發電帶來的發電量損失。
風電棄風抵消增長的隱憂
張博庭
清潔、環保、綠色,這是加諸風力發電之上的美好光環。如今,我國風電行業發展勢頭迅猛,裝機容量不斷提升。2014年,其投資規模首度超越了火電。不過,在風電繁榮的表象下,我們應當注意到產能過剩的隱憂:許多風機吊裝完成后,并沒有發揮它的產能,而是迫于市場現狀,不得不停止轉動。
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并網風電裝機容量為9637萬千瓦,占全球風電裝機的四分之一,風電發電量達到1534億千瓦時。中國風能協會日前公布了2014年的風機吊裝容量成績單:新增風電出廠吊裝容量2335.05萬千瓦,較2013年增長45.1%,創歷史新高。
與上述“增長”數據相比,我國風電的利用小時數卻在大幅下降。2014年我國并網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893小時,同比減少181小時,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甘肅等地風電平均利用小時均低于1900小時盈虧平衡點,其中吉林僅為1501小時。2014年我國棄風率達到8%。遠超5%的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