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新政或間接推動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近日,我國新能源產業政策層面的動作不斷。為規范風電價格管理,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另一方面,《新興能源產業規劃》正在加緊制定中,多位官員在公開場合表示,將會盡快出臺。
“并網問題一直困擾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正在制定的能源規劃中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并網問題還將繼續困擾著新能源的發展。”業內一位資深人士一語點破了業界多數人的擔憂。
為何風電并網如此難,我國面臨的問題究竟在哪里?為解開疑團,記者專訪了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蔣莉萍。
項目與電網規劃不配套
記者:大多數企業反映并網難問題,有的項目并網會延后數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對企業投資非常不利。不能及時并網,您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蔣莉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能源和電網的規劃及項目核準不協調、不配套而形成落差。電網的發展是根據規劃而來,電網項目建設仍需國家相關部門進行核準。
例如,風電行業發展規劃近幾年一再調整,達到了連年翻番的高增速,但是電網的規劃卻來不及進行相應調整,于是就造成電網的規劃跟不上電源建設的結果。
近期的一個調查表明,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所有按規定程序核準建設的風電場至電網第一落點的并網工程均做到同步建設、同步投運。但在部分風電項目開發比較集中的地區,由于需要500千伏、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行遠距離輸送,這類送出工程的前期核準周期比較長,與風電場開發建設進度之間存在著需要進一步協調的問題。
新能源配套電網項目虧損
記者:作為新能源的配套項目,電網在這類項目上的盈利情況如何?
蔣莉萍:現今可再生能源開發政策有“重開發輕輸送和使用”、“重政策鼓勵輕技術規范”的特點,很多補貼政策多針對發電企業,而國家對電網公司的補貼太少,遠不能彌補其為配合新能源發電而進行電網投資所導致的虧損。如按照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接網費用標準,每千瓦時50千米以下補貼1分錢、50~100千米補貼2分錢、100千米以上補貼3分錢,而電網公司測算后認為25、75、120千米送出線路的補貼分別應為每千瓦時1.2分錢、3.3分錢、5.4分錢。因此,補貼只能彌補其中的一部分。
按照現在的體制,電網企業是在銷售電價與上網電價的差價中求生存。電網公司每年的必修“功課”主要仍在大規模的水電、煤電基地相關配套電網建設以及不少新用戶的上網任務上,就風電發展而言,這部分額外的支出讓電網感覺相對困難。
燃煤電廠投資回報將受損
記者: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對電網的經濟性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蔣莉萍:由于風電、光伏發電具有間歇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方面,而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意味著燃煤電站等其他發電方的利益將被重新分配。
這是因為,為解決這種能源間歇性的問題就需要近乎相同裝機的火電站進行匹配,一旦風停了或太陽光變弱了,就需要讓這相同裝機的火電站啟動發電,保證電網的安全。
當一個地區的風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增多了,并不代表就不需要火電了,實際上火電廠還得建,不過它的利用小時數會變少,因此會直接影響到燃煤電廠的收益,即在同樣時間內投資回報減少,投資回收周期變長。
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對社會長期有好處,這不僅僅是消費者在埋單,電網企業也在埋單,其他如燃煤電廠等也在為此埋單。因此,國家出臺政策應兼顧利益的相關各方。
技術不配套 安全事故頻現
記者:電網公司提得最多的是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的間歇性給電網安全造成了隱患,這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蔣莉萍:給電網安全造成隱患的主要是由于目前大多數風電機組在控制性能上不能滿足電力系統運行要求而帶來的一些問題。
風電、光伏發電的出力波動較大、可調節性差,增加了電網的不可控性和調峰壓力。如吉林白城地區發生過由于風電機組不具備低電壓穿越性能,由于配電網發生瞬時故障,約40萬千瓦風電機組退出運行的情況;河南三門峽地區曾發生過由于風電機組電能質量性能沒滿足要求,電氣化列車通過時2.5萬千瓦風電機組退出運行的情況。
電力系統是一個瞬時平衡的系統,有時是牽一發動千鈞。因此,這就要求接入系統的機組在技術和管理規范上要滿足系統運行的要求,和電網進行配套,否則會給整個系統的安全穩定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國家電網公司一直在呼吁并網技術標準和管理規劃方面的東西。但目前這些標準是企業內部的,發電項目開發商可以不遵守。因此,需要國家出臺管理方面的標準。這些強制要求不僅僅包括上游開發商配備的技術,同時上游設備制造商也應按照這樣的技術準則進行操作。這是發展中必須要完善的問題。
無論是低電壓穿越還是調頻問題,在新能源比例較少的時候尚可克服,但比例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尤其是發展成主力能源的時候,就一定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要保證所供應電力電量的優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