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人們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普通擔憂。與此同時,金融危機造就了新能源的機會。但是今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聯合發布了《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一文,將風電設備、多晶硅等六大行業確定為下一步抑制產能過剩、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的重點。一石激起千層浪,風電設備這個朝陽行業還沒真正壯大,就被戴上了產能過剩的帽子,風電設備行業的癥結到底在哪里?
低碳經濟成為工業重要成長點
“低碳經濟、碳減排”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我國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早已定調,在今年8月底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國務院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中就明確表示,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兩大類別:(1)新能源板塊:包括風電、核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等。(2)節能減排板塊:包括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清潔煤發電和清潔煤利用板塊(如CDM項目)等。其中新能源板塊數字顯示,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連續3年翻番增長。2008年年底,風電裝機容量為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4位。
下游需求的迅猛增長給風電設備制造商帶來了充裕的訂單,其毛利率也大多高于其他發電設備行業水平,這給當時國內僅有的幾家風電設備廠商帶來了少有的發展機遇。根據2007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目標是3000萬千瓦,在即將出臺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中,這一目標將有可能提升為1.5億千瓦。而實現這個目標則需要累計投資1.5萬億元。在驚奇的財富神話和巨大的蛋糕面前,大批央企資本、民間資本不斷涌入風電設備領域,產業發展由過快逐步發展到過熱,并出現了潛在的產能過剩。
規模化效應與產能過剩
當前,不論是業內所認為的“結構性過剩”、“階段性過剩”,還是“相對過剩”,都不能掩蓋新能源部分環節投資過熱的事實。而這種短期內集中對個別領域的透支性開發,必然會導致其投資價值迅速降低。在2004年,中國風機產業就走上了瘋狂擴張之路,從當時的6家猛增至現在的80多家,企業數量增長10倍以上;風電的裝機容量也從2002年前的46.8萬千瓦,迅速發展到2008年年底的1200萬千瓦,7年期間足足增長了25倍。風電制造迅猛的發展速度,也讓2007年國家頒布的的遠期目標,僅2年后就顯得不合時宜,因為在2010年,國內風電的發展就有可能突破這一目標。短短三四年的時間,這個當時看來很高的目標已經近在咫尺,國內風機產能也從供給不足迅速演變成產能過剩。目前不僅風機行業產能過剩,就連上游的發電機、變速箱等配套企業,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由于產能過剩導致的競爭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