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場企業認為電網企業發展緩慢,是造成這一矛盾的主要根源。電網企業則認為風電投資商盲目“跑馬圈地”而不注重核心技術的發展,所以風電上網技術并不高,質量太差,如果電網全額接受風電會拖垮整個電網。
解決并網迫在眉睫
固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問題在于,風電入網的標準應該由誰來制定?
業內專家表示,國家電網作為企業,必然以營利為目的,其制定的風電入網標準假如成為行業標準,很難說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將是促進還是阻礙。因此,國家電網公司試圖以自己制定的標準作為行業標準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遭到業內詬病。
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有超過1215萬千瓦的風電機組完成吊裝,但實際并網發電的風機僅占吊裝完成的風電裝機總量的73%。2008年全國風力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432小時,與規劃的平均利用小時數2200小時相去甚遠。
按照此前《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電網企業應當全額可再生能源電力,為了支持新能源發展,新能源發電的上網電價也比傳統電源要高。正因為此,國家電網多收一度新能源的電力,就意味著少一些利潤,這導致其接受新能源電力入網的積極性并不高。而電網運行“安全高于一切”的要求,又可以很方便地成為國網手中的一道“擋箭牌”,令新能源成為其眼中“質量最差”的產品。
不可否認,風力、光伏等新能源發電的確有不穩定的特性。但也應該看到,電網的發展落后于新能源發電的接入需要,也是不爭的事實。
近十年,我國風電裝機年均增長70%,約為世界風電年均增速的兩倍。而電網的建設,已經遠遠落后于新能源電源的建設。
業內專家認為,國家電網近期提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表面看是要實現與國際“接軌”,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由于國內新能源發電大規模的并網需求倒逼所致。假如不是當前迫切的新能源入網需求,國家電網可能還會將更多時間、人力和金錢投入“特高壓”的建設中。
據了解,國家電網給出的這一并網標準,還沒有正式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但對于風電設備商而言,技術的提高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門檻。正如金風科技(30.89,0.14,0.46%)董事長武鋼所言,“這個規范(歐洲市場風機技術規范)西班牙已經開始實施,留給中國制造業的時間不太多,我們必須面對它。”
專家認為,只有通過電網、電廠和設備商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盡快推出國家層面的風力、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并網的標準,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