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正在舉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并不一帆風順。
記者前天從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理事會獲得的情況通報顯示,在剛剛結束的理事會會議上,10個中國的風電項目被拒絕注冊。
此前有媒體稱,CDM理事會因“擔心”中國清潔能源項目“套取補貼”,已經“停止審批”50多個中國風力發電項目的注冊。雖然CDM理事會主席榮格在給記者的書面聲明中否認了“停止審批”的說法,但這次10個中國風電項目遭拒顯示問題并沒有解決。
無風不起浪。究竟是什么引發了這場風波?
中國項目的數量太多?
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一周,國外媒體針對中國CDM項目的報道驟然升溫。
CDM是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重要內容。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在2008至2012年間要在1990年基礎上強制減排溫室氣體5%。在發達國家的堅持下,京都議定書給了它們強制減排的變通方案:可通過CDM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清潔能源項目,作為間接減排。
中國的風力發電項目一直是CDM的重要扶持對象。然而近日,對中國的資助忽然成為一些國際媒體炒作的熱點,先傳出上述“停止審批”的說法,接著又有對“中國攫取碳交易制度利益”的指責——一些媒體突出報道了兩個“問題”:一是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CDM項目占到全球總數的三成多,太多了;二是聲稱中國政府故意壓低風電上網電價,以此幫助中國項目獲得CDM補貼。
此類報道明顯有抹黑中國之嫌。
記者查閱CDM理事會的公開文件,發現聯合國的這個清潔發展機制自2005年實行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爭議聲,這很自然,畢竟CDM是全新的實踐,且起步不久。但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夕,爭議聲尤其是針對中國的聲音忽然放大,頗有些耐人尋味。
問題的關鍵是:對中國的指責在不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