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應用面廣、節能潛力大的高效鍋爐窯爐、余熱余壓利用、熱電聯產、電機系統和大容量低成本蓄能等領域,實施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高效風機、水泵、變壓器、空調機組、內燃機、節能家電等技術裝備和產品的發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以高效燃燒、能源梯級利用、高效蓄能、綠色節能建材、節能監測和能源計量等為重點的節能技術裝備與產品制造骨干企業和產業化示范基地,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創新能力和裝備開發能力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二)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
以煙氣脫硫脫硝、機動車尾氣高效凈化等大氣污染治理裝備,城鎮生活污水脫氮除磷深度處理、新型反硝化反應器等水污染治理成套裝備,高效垃圾焚燒和煙氣處理、污泥處理處置等固體廢物處理裝備,重金屬、氨氮在線監測等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環境應急監測車、阻截式油水分離及回收設備等環境應急裝備為重點,實施一批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開發與示范應用,加快高性能膜、脫硝催化劑納米級二氧化鈦載體、高效濾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的產業化。到2015年,培育一批在行業具有領軍作用的環保企業集團及一批“專、精、特、新”的環保配套生產企業,創建10-15個區位優勢突出、集中度高的環保技術及裝備產業化基地。
(三)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
實施“城市礦產”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提升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廢橡膠、廢輪胎、廢電池等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和成套裝備產業化水平。實施再制造產業化示范工程,建立一批再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若干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實施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進大宗固體廢物、共伴生礦、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加快建立先進技術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一批示范城市。加快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到2015年,建成我國重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再制造產業初具規模,資源再生加工利用能力達每年2500萬噸,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達每年4億噸。
(四)寬帶中國工程。
加快推進寬帶光纖接入網絡建設,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全面、深度覆蓋,開展TD—LTE規模商用示范;實施下一代互聯網商用推廣,建立新型網絡體系架構及配套技術試驗床,形成完備的互聯網技術標準,完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全面實施廣播電視數字化改造,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組織關鍵技術、裝備、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到2015年,寬帶接入能力顯著提高,95%的行政村具備寬帶接入能力,相關裝備和智能終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縣級(含)以上城市有線電視實現數字化,80%實現雙向化,并基本完成數字地面電視覆蓋。
(五)高性能集成電路工程。
圍繞重點整機系統應用需求,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術,大力支持移動互聯、模數混合、信息安全、數字電視、射頻識別、傳感器等芯片的設計,形成系統方案解決能力。加快先進生產線和特色生產線工藝技術升級和產能擴充,提高先進封裝工藝和測試水平。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增強關鍵設備、儀器和材料的開發能力,支持大生產線規模應用。強化國產芯片和軟件的集成應用。加快提升國家級集成電路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水平和能力。到2015年,集成電路設計業產值國內市場比重由5%提高到15%。
(六)新型平板顯示工程。
開展TFT-LCD顯示面板關鍵技術和新工藝開發,實施玻璃基板等關鍵配套材料和核心生產設備產業化項目。突破PDP高光效技術、高清晰度技術以及超薄技術,完善配套產業鏈。開展高遷移率TFT驅動基板技術開發,攻克OLED有機成膜、器件封裝等關鍵工藝技術,加強關鍵材料及設備的國產化配套。開展3D顯示、電子紙、激光顯示等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到2015年,新型平板顯示面板滿足國內彩電整機需求量的80%以上,提高關鍵材料和核心生產設備本地化配套率。
(七)物聯網和云計算工程。
構建物聯網基礎和共性標準體系,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傳感器技術,組織新型RFID、智能儀表、微納器件、核心芯片、軟件和智能信息處理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建設。在典型領域開展基于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物聯網示范應用,培育和壯大物聯網新興服務業,加強物聯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整合現有各類計算資源,推動各領域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突破虛擬化、云計算應用支撐平臺、云安全、云存儲等核心技術,大力加強高性能計算等領域應用軟件的開發,推進高性能服務器、海量數據存儲、智能終端等設備產業化,加強對云計算基礎設施的統籌部署和創新發展,構建云計算標準體系,支持建設一批綠色云計算服務中心、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促進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等業務模式的創新發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國情的應用模式、標準規范和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
(八)信息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