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產業指明清晰的方向
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在日前于北京大學舉行的能源論壇上表示:“世界上沒有最好的能源結構模式,只有最適合各國特點的能源結構模式,評價一個國家的能源結構是否合理,既不能以世界各國的平均看,也不能以發達國家的平均看,更不能以所謂的能源利用方式排名靠前的國家看。”
縱觀全球,德國提出205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到80%的目標,丹麥提出要在2050年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法國則計劃到2025年將核電占比由現在的75%降低到50%,美國因頁巖氣革命而對天然氣厚愛有加。“各國立足本國國情提出了明確的能源轉型方案,并制定了明確的轉型目標。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實現其轉型目標。”在日前舉行的風能大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任東明指出。
縱觀當下的我國能源界,煤電業高喊高效綜合利用,天然氣行業說自己清潔環保零排放,核電、水電、風電、光伏的發展口號都是節能減排、減少霧霾,各有各的道理,但在嘈雜的爭論聲中,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方向到底應該是什么?
“‘十三五’規劃不能再繼續平衡各利益集團的訴求,這個發展一點,那個也發展一點。應該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初步明確符合我國國情的能源轉型發展戰略,加強統籌,給產業指明清晰的方向。有了方向,產業上下才能凝聚力量形成共識,共同努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權威人士指出。
近日,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也撰文指出,在能源革命和電力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電力規劃應充分考慮能源供應體系的轉型,即傳統的化石能源供應體系向清潔能源供應體系轉變。“十三五”規劃需轉變思路,改變“十二五”期間國家規劃、區域規劃碎片化現象,加強統籌解決機制。
“‘十三五’規劃不是簡單的規劃,應該給予初步的回答。”一位接近國家能源局的相關人士說,“現在的規劃思路還是按照既定軌跡和慣性發展的思路,談不上創新,離‘革命’更遠。沒有創新難以解決矛盾和難題,因此,平衡各個利益集團,四平八穩的規劃是最保險的。”
行業規劃者應了解行業
談及當前的規劃問題,業界對于相關的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微詞頗多。甚至有人表示,少數相關的政府官員只喜務虛不喜務實,并不了解能源行業發展實際,導致規劃坐而論道,因此迫切需要提升和加強對能源行業的理解和學習。
但也有人認為“能力危機”的批評過于尖刻。事實上,能源“十三五”規劃并不單純是規劃,其與政府機構改革和能源體制改革密切相關。“過去,談到電力和新能源的問題,輿論多把板子打在電網企業身上。其實,相關政府部門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才是深層次原因。當前的能源矛盾,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全面貫徹中央和國務院的精神,簡政放權轉變職能,以服務國家能源戰略而非利益集團戰略為出發點,拿出創新改革的勇氣。”
“說易行難。改革談何容易?或許只有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才會動真格吧。”一位老專家無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