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從戰略共識邁向全面行動的關鍵階段,風電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結構重塑的核心力量。但產業前行之路并非坦途,多維度挑戰與系統性制約持續顯現。在此背景下,構建安全、協同且富有韌性的風電供應鏈,不僅關乎風電產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更牽動著全球氣候治理進程與能源安全的未來格局。
2025年10月20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25)圓桌對話現場氣氛熱烈。作為全球風電領域思想碰撞的核心場域,對話以“構建韌性產業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為主題,國際風電權威機構代表與中國領軍企業掌舵者齊聚一堂,為推動建立更加穩定、包容的全球風電產業生態提供專業洞見。
全局掃描 解析全球風電投資新格局

彭博新能源財經全球風電研究主管奧利弗·梅特卡夫
彭博新能源財經全球風電研究主管奧利弗·梅特卡夫以“在全球范圍內加快風電投資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破題,展開了此次圓桌對話的引導發言。
他以翔實的數據勾勒出當前全球風電投資所呈現的“矛盾圖景”——全球能源轉型投資規模去年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但結構性、區域性失衡日益明顯。從投資結構看,交通與部分能源領域成為增長主力,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儲能等關鍵技術投資卻出現放緩;從區域看,“快速奔跑者與緩慢前行者并存”的發展態勢日益明顯,美洲市場低速發展、歐洲投資甚至出現縮減,各地進展差距持續拉大。
基于對全球風電市場的深度洞察,梅特卡夫系統性地指出了當前風電投資所面臨的六大挑戰。
融資成本攀升制約項目可行性。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融資成本的大幅上升導致風電項目總成本增加約40%,對項目的經濟可行性構成了嚴峻挑戰。成本的飆升對海上風電領域的影響尤為顯著,成為制約該領域投資的關鍵因素。
監管摩擦拖累項目推進。在政策與監管方面,許可流程繁瑣、并網日期滯后等摩擦問題,正不斷對風能項目儲備與推進造成制約。當前不同國家的陸上風電項目平均開發周期差異顯著,中國、印度、德國等國家的開發周期相對較短,而澳大利亞的陸上風電項目開發需耗時12年,是開發周期最長的國家之一。
制造端東西方競爭力差距擴大。面對中國風電機組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西方制造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通過提高售價來維持利潤率,但這使其在市場競爭中承壓明顯。反觀中國整機商,雖然以低價贏得了市場份額,但也不得不面對自身利潤空間被壓縮的挑戰。
需求側存在“赤字”風險。梅特卡夫以曾被寄予厚望的綠氫產業為例,提出其本應是未來消納巨量風電的關鍵領域,但目前高達94%的項目仍停留在規劃階段。他提醒,若這類潛在需求無法及時兌現,可能意味著未來風電裝機將失去一個重要的增長引擎。
貿易政策變化加劇產業鏈壓力。貿易政策變化持續帶來挑戰,部分市場對本地化含量提出明確要求,并在風電部件領域實施新的進口政策。這反映了地緣政治對產業鏈的深刻影響,以及全球產業在新形勢下尋求再平衡的努力。
技術大型化競賽伴隨風險隱憂。中國風電機組尺寸雖領跑全球,但風機大型化競賽背后潛藏隱患。梅特卡夫強調,“風力發電機組并非總是越大越好”,面對快速的創新競賽,必須在效率提升與可靠性及運維成本之間找到平衡。
盡管以上問題錯綜復雜,梅特卡夫對行業前景始終保持樂觀。他總結道,問題都會有解決方案,通過針對性的政策改革和共同的行動,風電產業的長期增長機遇依然明確。
圓桌聚智 共探產業鏈提韌之道

嘉賓交流環節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可再生能源專委會名譽主任委員李俊峰,全球可再生能源聯盟(GRA)主席、全球風能理事會CEO Ben Backwell兩位行業資深人士共同主持。與會嘉賓圍繞產業鏈韌性及協同發展等共同關切,展開深度對話,碰撞出諸多真知灼見。
全球風能理事會副CEO Rebecca Williams:
強化國際合作,推動風電產業全球協同
作為全球風能行業權威組織代表,Williams從全球維度闡述了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機遇。她指出,風能已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廣泛部署,能夠為超過5億人提供電力,且陸上風能已成為造價最低的能源選擇之一。從多個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進展可以看出,風能在推動能源轉型中的重要中心作用已成共識,完全有能力在這一進程中迎來更大發展機會。
Williams也坦言,這些未來發展潛力的釋放,亟需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來支撐。她提及不久前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組織的會議,該會議匯聚了部分亞太國家與全球著名企業共同探討應對行業挑戰的協作方案。她觀察到,各國展現出強烈的合作意愿,特別是希望借鑒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漂浮式風電技術等經驗。
基于這些觀察,Williams呼吁各國加強經驗分享與技術交流,共同推動《巴黎協定》及各國NDC目標的實現。她強調,在當前能源轉型背景下,中國的發展經驗對全球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各國應保持開放態度,通過深化合作推動全球風電產業發展。
世界經濟論壇能源與材料中心行業生態系統轉型全球負責人J?rgen Sandstr?m:
風電產業明亟須建立系統韌性,政府需引領破局
Sandstr?m肯定了多國提出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增至三倍”目標所帶來的重大機遇,同時也嚴肅指出,當前全球變暖軌跡與《巴黎協定》1.5°C溫控目標之間仍存在顯著差距。他認為,這些機遇和挑戰將為風電行業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當前產業的發展模式仍難以支撐這一愿景。
他剖析了兩個核心癥結:一是高度集中的產能布局——全球86%的風電組件源于三大制造國,這雖是規模及效率的體現,卻也構成了系統性脆弱;二是與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特性不匹配的消納設施建設現狀,暴露出產業“有規模、無韌性”的短板。
Sandstr?m強調,這些問題共同指向一個結論:產業的核心短板在于韌性不足。他主張,全球風電產業亟需從“規模擴張”轉向“系統韌性構建”,并呼吁政府應在其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一方面簡化審批流程提升項目落地效率,另一方面通過綠色公共采購為綠鋼、綠鋁等產品創造確定性需求。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全球業務總裁、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張啟應:
提升審批效率,構建更加包容的全球供應鏈
張啟應指出,當前制約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并非技術瓶頸,而是制度性障礙,其中審批效率問題尤為突出。
他以具體數據說明審批周期與碳中和目標的時間窗口嚴重不匹配。澳大利亞需要12年、英國需要8年完成項目開發,這種效率顯然無法滿足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需求。他進一步指出,AI競爭核心依賴綠色電力支撐,若因產地壁壘等錯失綠色能源普及機遇將得不償失。
基于這些判斷,張啟應呼吁各國應構建更加包容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他強調,應該摒棄“產地之爭”,將關注點回歸到氣候共識本身。各國應堅守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承諾,以更加開放的態度看待全球產業鏈分工,通過加強協作加速綠色轉型,為AI時代筑牢能源根基。
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棋:
以“投資+設備+施工”全鏈方案,開拓新興市場
陳棋指出,當前全球風電裝機格局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態勢,中國貢獻了全球70%的新增裝機,而許多新興市場尚待開發,這需要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他結合運達出海中東市場的實踐,闡釋了“中國方案”的競爭力內核。中國企業能夠迅速取代國外OEM廠商成為市場主力,靠的不僅僅是設備優勢,更是“投資+設備+施工”的全鏈條解決方案。這種創新模式能夠顯著降低平準化度電成本,更好地滿足當地政府和企業需求。
基于對全球市場的全面觀察,陳棋指出,拉美、非洲等區域正處于“從無到有”的能源普及階段。隨著綠電成本的持續下降,這些新興市場未來空間非常廣闊,而中國企業的全鏈條解決方案優勢有望在這些市場復制成功,實現從市場破局到規模拓展的跨越。
中廣核能源國際公司助理總裁王暾:
以本地化融合實現國際化深耕,構建共生型產業生態
基于18個國家、130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投資開發和運維經驗,王暾分享了其對國際化發展的深刻思考。他通過巴西PNN項目和老撾市場的實際案例,闡釋了綜合性解決方案在國際化實踐中的重要性,強調國際化不僅僅是裝備輸出,而是需要構建全方位的合作體系。
王暾提出了推動國際化深入發展的三項具體倡議。企業應成為產業行動示范者,以實際行動促成與合作伙伴的共鳴;國內綠色資金隨企業一起“走出去”,推動氣候目標從紙面變為現實;與項目屬地及合作伙伴共享經驗,通過聯合培養向本地員工傳授標準與技術。
他強調,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需要摒棄單純追求商業利益的思維,要全面落實屬地化及ESG責任,以合規與共享贏得當地支持。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
以多元解決方案適配市場需求,構建“聯合體價值”實現本地化扎根
曹志剛基于對全球市場的深入觀察,提出當前風電市場的需求更加多樣化。發電企業繼續追求的“最優平準化度電成本”,工商業用戶迫切需要“風光儲一體化”的零碳園區解決方案,而前沿領域則積極探索“風電到綠氫/綠氨”的能源轉化路徑。這要求產業鏈企業能夠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價值輸出。
他指出,面對需求端的顯著變化,企業必須改變價值提供方式,從設備供應商向零碳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戰略轉型,通過構建綜合服務體系來滿足不同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曹志剛進一步道出了國際化發展的成功本質。他指出,“我們談國際化,當地要的是本地化”,企業必須與本土伙伴構建“聯合體價值”,實現技術、人才、供應鏈的深度本地化,才能在國際市場真正扎根。
遠景能源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產品官、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總裁婁益民:
完成國際化“三級跳”,以技術標準推動構建全球協同網絡
婁益民分享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實踐路徑。風電企業國際化需完成“三級跳”:從產品出口到全鏈條能力出海,再到技術標準輸出。這一演進是企業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和競爭力持續提升的體現。
他以遠景能源在歐洲設立研發中心參與IEC標準制定為例指出:將中國經過大規模項目驗證的知識和技術沉淀為國際標準,成為全球產業鏈協同的“通用語言”,其影響力遠超產品出口本身。
婁益民進一步指出,與具有壟斷屬性的化石能源不同,風、光資源遍布全球。通過標準輸出構建“去中心化”的能源網絡,能使各國都能基于自身資源實現能源轉型,這將是風電產業對構建全球能源公平的重要貢獻。
御風而行者,不以山海為遠。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壯闊征程中,這場風電領袖對話凝聚的共識與智慧,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考。以韌性為基、以協同為翼,風電產業必將駛向更具確定性、包容性與生命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