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創業者的夢想和價值觀決定了公司的格局,也會感召他的創業伙伴。中國式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可以確保企業家們個人財富在一定時間內的累積,但是企業大起大落,卻成了一種現象。甚至部分企業家,通過尋租行為,追求快速發展,并最終成為自己過去的“輝煌”的犧牲品。
隱形價值鏈如何傳遞價值觀
在整個隱形價值鏈體系中,霍華德首先思考的是人。當許多企業強調以顧客為中心時,他則強調把員工放在第一位。因為最先感知企業產品和文化的是員工。如何讓員工產生歸屬感,納入企業統一的價值體系中,這是企業最難解決的問題。星巴克首先從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出發。把員工稱為“伙伴”、成為美國第一個為臨時工提供全面醫療保險的企業、第一家給臨時工股票期權的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企業也能滿足員工發展的“馬斯洛需求”,但員工卻并沒有如企業所愿迸發出的巨大熱情和持續發展的動力。原因何在?還有哪些關鍵因素決定著隱形價值鏈?
因素一:員工的心與企業家的心交集有多大。企業家更高層面的價值觀,體現的是普世價值和人文關懷。 自1991年開始,霍華德就不顧董事會的反對,面向全體員工推行“咖啡豆股票”計劃,讓每個員工成為公司的合伙人。他這樣說服董事會:如果能把每一個雇員都結合到一個整體中來,他們就會以CEO的態度來對待公司。 投資者的股份比例也許相對縮小了,但他們名下的股值卻肯定會增長得更快。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同樣,在霍華德于2016年1月來到中國時,宣布額外給予中國區員工“助房津貼”,相當于員工租房金額的50%,可以讓員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無后顧之憂。除了關心伙伴,企業還關注伙伴家人的感受。中國傳統的觀念是服務業低人一等。星巴克為此在中國連續開辦了四年的家長會,請家人一同來體驗工作氛圍,家人的支持在員工的成長中往往起著關鍵作用。
因素二:機會公平。在星巴克,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支持者和教練而不是訓導者。這意味著只要有能力,人人都能獲得快速發展的機會。星巴克中國近五年來每年有近15%的伙伴獲得職位晉升、擁有世界最多民族的員工,56個民族悉數囊括。“英雄不問出處”的理念在星巴克得到很好的貫徹,不少出身貧苦的員工因企業和他人的幫助而獲得了成長的機會,建立了人生的自信,更將感恩之心傳遞給他人。
因素三:用善念感染員工,建立價值認同。星巴克一直從商業機制的角度保證公益事業的永續發展,有業務的地方就有公益。從咖啡豆采購開始,星巴克采用溢價收購,以支持當地咖啡農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教育、改善醫療,幫助他們不因生計問題離鄉離土,進而持續提供優質的咖啡豆。公司也會組織員工去咖啡產地看咖啡農的生產,讓他們親身體會道德采購對咖啡農、對企業的重要意義。2009年,星巴克在美國倡導紙杯再循環的聯盟會議,在門店實現可循環紙杯的普及使用,回收需要設施,更涉及巨大的產業鏈,增加成本,但是星巴克還是扛下了保護環境的責任。
星巴克的社區志愿服務也是常規項目,此舉進一步加強了熟客文化,增強了粘性。而員工在助人中也能建立對自我價值感的認知。
因素四:讓員工成為消費者反饋環中的一員。星巴克是辦公室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間”。許多人在這里工作、開會、商務會見。消費者的所思所想,一線服務員工最清楚,任何給予顧客真誠的幫助都能收獲真誠的微笑。服務品質很難定性,更多的是來自消費者的心理感受,但服務的本質是以心換心,由顧客處收獲的評價和笑容會勉勵員工,形成一個正反饋的機制。
啟示:中國企業做得大但做不強的背后,是企業家們集體性的價值觀缺失和人文關懷精神的缺失。中國多數企業家缺乏普世的人文關懷精神。當缺乏后者,創業創富的過程往往會以犧牲工人、消費者和環境為代價。從價值觀到維系價值觀運作的隱形價值鏈是一套完整的體系,而非空洞的口號,確保公司從強大走向偉大。
實踐隱形價值比樹立價值觀更難
企業初創之后進入高速成長,必須依靠職業化的經理人團隊。如何堅守使命與愿景,并平衡多方面的利益訴求,是公司創始人和高管們共同面對的問題。高級經理人對公司使命、愿景的理解與把握,畢竟和創始人有偏差,而這種偏差有時會將公司帶入誤區。自2007年開始,星巴克過分追求快速增長帶來的后果開始突顯。在2008年,星巴克待關閉門店數達600家,有70%都是三年內建立的新店。在大躍進式的開店背后凸顯的是供應鏈的短板。供應鏈部門疲于應對新店擴張,無暇精益管理,浪費每年高達1億美元。2008年四季度結束時,公司收入下降53%,利潤大跌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