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與旅游服務業。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文化旅游服務,搭建甘肅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線上平臺,完善電子景區、智慧旅游建設運營,打造互聯網運營模式,推動我省智慧文化旅游發展。加快推進甘肅省圖書館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建設,促進數字內容和信息網絡技術融合創新,支持讀者甘肅數碼科技公司充分利用讀者集團的雜志、圖書和音像制品資源優勢,拓展數字影音、數字動漫、健康游戲、網絡文學、數字學習等服務,全面布局從內容開發到手持閱讀器生產的系統產業鏈,大力推動數字虛擬等技術在生產經營領域的應用。積極發展“互聯網+旅游”,統籌整合網絡平臺信息資源,建立全省統一的甘肅智慧旅游公共信息平臺。推廣甘肅萬維等智慧旅游大數據集成及應用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旅游行業的服務和監管能力。在重點旅游景區開展智慧旅游APP、微信服務平臺、景區虛擬旅游、三維實景、位置語音導覽、實時視頻展播等智慧旅游應用。進一步增強旅游企業、景區和重點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務能力,提升我省旅游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品牌知名度。
(五)養老與保健養生服務業。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為重點,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進一步健全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探索養老與保健養生產業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積極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和服務平臺,發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健康管理、緊急救援等適合居家老年人的便捷服務項目。積極探索政府投資、公建民營、民辦公助、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醫養融合發展模式,推動以老年健康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閑旅游等為主的健康養老服務全面發展。積極發展特色保健養生產業,加快隴東南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創新區和綜合養老示范基地建設,完善服務設施,規范服務標準,提高服務質量。
第四章 主要任務及舉措
圍繞優勢產業鏈培育行動,打造創新支撐平臺,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催生一批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骨干企業,促進產業聚集發展,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
一、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以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為重點,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完善技術市場導向機制,不斷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著力加強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
圍繞產業發展的需要和關鍵技術環節,推動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等創新平臺建設。鼓勵骨干企業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領先企業等開展合作,共建創新平臺,促進創新資源整合聚集。支持骨干企業圍繞優勢領域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鼓勵各類創新平臺向社會開放,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環境優、氛圍好、開放式的眾創空間,鼓勵各類主體不斷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發展新引擎。加強創新資源共享,積極構建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一批新興產業“雙創”示范基地、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和“雙創”示范縣市區。深入實施創業創新示范園建設提速行動、大學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園提質擴容行動、農村創業富民行動和信息惠民新業態培育行動,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加大創新領域國際合作,做好新能源國際創新合作平臺、中埃合作大禹節水(開羅)節水灌溉科研生產及工程技術服務基地、絲綢之路甘肅酒泉水科技國際合作園區等創新平臺建設。
健全和完善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組織體系,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參與產業創新體系建設,把科技需求側同技術研發側、成果轉化側貫通起來,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市場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完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織機制、合作機制和運行機制,優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布局,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科研管理體制,進一步擴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自主權,加大科技資源整合和共享,深化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制和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健全協同創新的評價標準體系和創新成果推廣應用的長期跟蹤制度,形成企業主導、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創新機制。
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圍繞產業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技術,聚合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進行聯合攻關和技術突破。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引導、激勵、服務和規范作用,健全科技市場體系,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領域,重點在儲能和并網關鍵技術、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超導材料、動力電池材料、柔性制造、現代中藥、新型制劑、大氣和水污染防治等關鍵技術方面實現突破,為產業發展壯大和產業鏈延伸提供技術儲備。鼓勵研發引領產業變革的前沿技術,力爭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空天技術、基因組、干細胞、石墨烯等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提高政府在主體信息溝通、知識產權共享、利益關系協調等方面的搭橋能力,建設科技成果展示、技術評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創業服務等科技市場體系,搭建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轉移轉化的平臺,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形成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實現企業和科研院所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于創新、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支持省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在我省孵化、轉化科技成果。發揮蘭州科技大市場的科技服務、技術轉移等平臺作用,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便利化技術服務。促進知識產權的創造、應用、保護和管理,引導企業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三、培育壯大骨干企業
結合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攻堅戰,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瞄準關鍵技術和市場需求,按照“產業先進、行業領先、競爭優勢明顯”的要求,篩選培育一批主業突出、關聯度大、創新能力強、市場潛力大的骨干企業,引導創新資源向骨干企業集聚、扶持政策向骨干企業傾斜,部分骨干企業成為國內或區域內具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發揮骨干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培育一批上下游緊密配套的中小企業,形成骨干企業引領、產業配套關聯的企業集群。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在有色金屬新材料、生物制品、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等優勢行業,培育壯大一批骨干企業,鞏固產業優勢,發掘發展潛力,擴大產業規模,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在新能源裝備制造、功能材料、現代中藏藥、水性高分子材料、芯片設計制造等領域,在現有骨干企業基礎上,強化系統集成和技術研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發展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產業配套相對完善、具有一定規模的骨干企業;在智能制造、通用航空、軟件開發、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領域,通過引進重組、聯合攻關、自主培育等多種方式,加大扶持力度,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的新興骨干企業,催生一批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增長點。圍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骨干企業,加大產業基金和股權投資等政策支持力度,促進骨干企業做大做強,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促進關聯產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發展,形成若干產業鏈條。發揮骨干企業在創新能力、產業鏈帶動等方面優勢,圍繞上游基礎原材料、配套零部件和下游延伸產品,開展生產協作和產業配套,共享技術成果和產品市場,推進新技術應用和新產品開發,拓展延伸骨干企業技術產品應用領域,不斷延長產業鏈、拓寬產業幅,在提升骨干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同時,帶動配套企業擴大規模,共同打造產業聚集優勢。
四、促進產業聚集發展
依托現有產業園區和產業聚集區,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圍繞產業發展潛力和新模式、新業態,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合理布局新生產業聚集區,按照產業關聯和產業鏈發展需求,推動創新要素、骨干和配套企業向產業園區集聚,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和產業聚集區,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競爭力。